關鍵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
換人工關節竟染蜂窩性組織炎! 植入這物有效控制感染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091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萬5千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年齡分布在60至70歲,林宗立醫師指出,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發生率約1%;發生感染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疼痛、傷口紅腫、竇道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癒等,若延遲正確治療造成必須反覆手術與拔除人工關節,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永久喪失。 -
長者最怕骨刺、骨鬆和關節炎 醫:從日常預防保養做起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730若要預防骨刺發生,應避免長時間重複性地使用關節,定期休息、適度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體重過重對關節產生額外的壓力,必要時使用支撐性工具,如鞋墊、護具等,可減少關節的壓力,藉此減少骨刺的發生;倘若出現骨刺,常見疼痛不適感、腫脹或活動範圍受限等,依據診斷結果可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止痛藥或其他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疼痛,也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幫助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嚴重者則可能需要透過手術切除骨刺,以修復受損的關節組織。 -
50歲以上近5成患退化性關節炎 換人工關節非唯一解方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505許多老人家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可能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僵硬、變形等症狀,除了活動受限,走路時下肢也會不時感到疼痛,即便經過復健及服用口服藥止痛,效果仍然有限,許多人聽見醫師建議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心裡難免會怕怕的,擔心術後成效。醫師提醒,術前應多聽第2意見,經過醫師評估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方式。 -
難行走到健步如飛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通「電」大幅減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205為了找到更有效且更無副作用的方法,搜尋了資料文獻,發現定頻微電流(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FSM)治療,對於術後傷口的腫脹及止痛有很大的治療效果,而且能夠很快緩解發炎因子的生成,因此將此治療方式用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發現有很大的功效。 -
發生退化性關節炎 一定要動手術嗎?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4577隨著時間推進人體的老化,膝關節軟骨也逐漸退化磨損,許多中老年人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台灣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雖然並不會馬上致命,但疼痛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
老翁膝蓋疼痛治不好 自發性骨壞死是元凶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949邱仕德醫生指出,此病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類固醇、酒精、早期膝蓋受傷致使血管及軟骨損傷、骨質疏鬆,或軟骨下功能不全的骨折所引起。特別的是,早期X光檢查可能看不出明顯變化,因此很難判讀,在後期則能看出內側膝蓋關節軟骨下的影像改變,再透過核磁共振確認病灶。
-
想找回膝利人生 錯補鈣質只是白忙一場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550吳濬哲指出,國內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越來越多,且有年輕化趨勢,不少人熱衷超馬、慢跑,或是為了想翹臀,而天天練習深蹲,但因過度運動而傷及膝蓋,引發退化性關節炎。許多老年人擔心膝蓋問題造成失能,又怕增加子女負擔而不願就醫,因此自行服藥、錯誤自行診斷,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他提醒家人應多關心老人家的膝關節健康問題。 -
邱彥碩醫師開講常見骨科疾病 民眾反應熱烈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5636雙和醫院骨科關節重建科主任邱彥碩醫師,為台灣最早從事微創人工關節的骨科醫師之一,已累積數千例成功的微創膝關節、髖關節、以及脊椎手術的經驗。日前受台北市紅十字會之邀,演講「常見的骨科疾病——微創手術介紹」,向民眾說明骨骼保健之道,介紹常見的骨科疾病,並說明治療方式。當日參與講座的民眾擠滿活動會場,反應相當熱烈,以下是本場講座內容精采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