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人工關節置換
-
退化性關節炎只能換關節? 「這方法」可幫助修補軟骨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290人類的膝關節每天伸直彎曲,上上下下大約有一萬次,根據統計,在關節鏡檢查中發現,大約有6成的病人有軟骨缺損的現象,造成缺損的原因很多,最常見得是退化性關節炎,另外還包括外傷例如車禍、骨壞死或是比較少見的解離性骨關節……等,從17世紀的醫學文獻中得知,缺損的軟骨是沒有辦法自行修復的,更可能進一步惡化演變成為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 -
人工關節感染無須2階段進行 新手術傷口清創同步更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632楊志鴻表示,傳統的關節感染治療通常分成兩個階段,第1階段為移除舊有人工關節,進行清創後,置放含有抗生素的骨水泥幫忙殺菌,患者可能須住院持續施打抗生素約2至4周,直到發炎指數恢復正常,約3個月後再安排第2階段的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 -
產官醫研合作 國衛院攜手三顧公司分析膝軟骨細胞治療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410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三顧公司簽屬合作協議,協同分析三顧公司以自體膝蓋軟骨細胞層片治療技術醫治病患的真實世界數據(Real-World Data, RWD)與真實世界證據(Real-world evidence, RWE),作為日後可加快申請臨床試驗及查驗登記的參考,並作為科技部、衛福部、經濟部跨部會推動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參考案例。 -
難行走到健步如飛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通「電」大幅減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208為了找到更有效且更無副作用的方法,搜尋了資料文獻,發現定頻微電流(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FSM)治療,對於術後傷口的腫脹及止痛有很大的治療效果,而且能夠很快緩解發炎因子的生成,因此將此治療方式用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發現有很大的功效。 -
守護長輩膝蓋保持行動力 膝關節微創重返「膝」利人生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469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指出,膝蓋往往支持著我們的體重之外,很多額外的負重及運動,往往無形中給予膝蓋更多的負擔。除了骨折疼痛,來門診的病患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疼痛來自膝蓋,尤其是現在運動及健身蔚為流行,但錯誤的姿勢及使用反而更加速其磨損,進而引起發炎及疼痛。目前根據最新退化性膝關節指引,合理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使用,配合復健及生活調整,約80%可以使用藥物及復健獲得緩解,不一定需要積極的檢查及手術治療。若藥物控制及復健效果不彰,或者症狀困擾生活,則建議手術介入改善生活品質。 -
喜歡跑步又愛喝啤酒 全馬壯漢竟大腿骨壞死不良於行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4314為何熱愛運動的K先生會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謝國顯分析,這與他喜歡喝酒有關,酒精成分會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微粒,長期下來阻塞供應股骨頭營養的微細血管。此外,又因該病患過度運動,在覺得疼痛時並未及時就醫治療,最後導致左右兩側股骨頭全都缺血性壞死演變成關節炎,必須靠手術來置換人工關節。謝國顯提醒,飲酒時務必適量,也不要過度運動,如果身體疼痛,應積極就醫接受治療,才能夠獲得最佳治療成效。 -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成救星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5840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指出,選擇有實證研究的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減緩關節炎持續惡化。國際關節炎學者分享美國最新JAMA研究及歐洲今年4月公布的最新治療指引,證實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為目前藥物中唯一證實有長期療效,建議作為第1線用藥,並呼籲民眾出現關節疼痛問題時,應遵從醫師指示治療。 -
骨頭缺損如何補? 常見5種補骨醫材停看聽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54國內骨科權威、嘉義長庚醫院榮譽院長許文蔚指出,補骨醫材使用範圍廣泛,例如,切除腫瘤後所造成骨骼缺損、重複置換人工關節所引起骨缺損等情況。此外,再處理骨刺、神經壓迫時,必須採用減壓手術,術後打人工骨釘,如果自身骨頭不足,也需要補骨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