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人工關節
-
退化性關節炎只能換關節? 「這方法」可幫助修補軟骨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289人類的膝關節每天伸直彎曲,上上下下大約有一萬次,根據統計,在關節鏡檢查中發現,大約有6成的病人有軟骨缺損的現象,造成缺損的原因很多,最常見得是退化性關節炎,另外還包括外傷例如車禍、骨壞死或是比較少見的解離性骨關節……等,從17世紀的醫學文獻中得知,缺損的軟骨是沒有辦法自行修復的,更可能進一步惡化演變成為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 -
人工關節感染無須2階段進行 新手術傷口清創同步更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628楊志鴻表示,傳統的關節感染治療通常分成兩個階段,第1階段為移除舊有人工關節,進行清創後,置放含有抗生素的骨水泥幫忙殺菌,患者可能須住院持續施打抗生素約2至4周,直到發炎指數恢復正常,約3個月後再安排第2階段的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 -
多喝牛奶補充鈣質防骨鬆? 網友熱議骨質疏鬆10大疑惑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3756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衛福部在2019年統計,台灣有10.2%男性、25.2%女性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7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4人有1人就有骨質疏鬆問題。 -
反式人工肩關節納健保 助旋轉肌破裂婦人舉手不痛了!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5618林茂仁醫師表示,旋轉肌的功能就是肩關節旋轉,包括:前舉、外展、外轉及內轉等,造成旋轉肌破裂的主要原因有二 : 一是老化,和關節退化一樣,肌腱也會退化 ; 二是肩膀過度使用。其症狀除了會感到肩痛,手也舉不高、或舉不起來,嚴重者甚至會半夜痛醒,長久下來就影響到生活品質。 -
產官醫研合作 國衛院攜手三顧公司分析膝軟骨細胞治療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409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三顧公司簽屬合作協議,協同分析三顧公司以自體膝蓋軟骨細胞層片治療技術醫治病患的真實世界數據(Real-World Data, RWD)與真實世界證據(Real-world evidence, RWE),作為日後可加快申請臨床試驗及查驗登記的參考,並作為科技部、衛福部、經濟部跨部會推動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參考案例。 -
發炎動脈栓塞術微創新療法 四肢頑固性疼痛治療新選擇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21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鄭詩璁表示,李女士置換人工關節後仍感覺庝痛,檢查發現是因為膝動脈有不正常的發炎血管增生,這些增生血管旁邊會伴隨著分泌庝痛物質的細小神經,因此造成慢性疼痛。 -
胃鏡與腹腔鏡雙鏡除腫瘤 完整保留胃功能且術後恢復快
癌症新知 / 胃癌3372由於家屬曾聽鄰居轉述胃部手術後恐產生嚴重脹氣,影響後續喝水、進食,起初患者也擔心術後會發生同樣併發症,所幸醫療團隊採用胃鏡及3D腹腔鏡同步協作進行微創手術,不但術後當天就順利排氣並下床行走,術後第2天就恢復正常飲水進食,並在術後4天順利出院。 -
難行走到健步如飛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通「電」大幅減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207為了找到更有效且更無副作用的方法,搜尋了資料文獻,發現定頻微電流(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FSM)治療,對於術後傷口的腫脹及止痛有很大的治療效果,而且能夠很快緩解發炎因子的生成,因此將此治療方式用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發現有很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