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副作用
-
罹患乳癌是健康警訊!休養或上班? 抗癌思維應全方位
癌症新知 / 乳癌3002台中56歲李小姐確診乳癌後,化療期間十分糾結「到底該好好休息,還是繼續工作?」不免會擔心癌症治療會人變得虛弱,這同時也是許多癌友的煩惱。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指出,這個問題牽涉到更深層的思考:「乳癌治療是否真的讓身體更健康?」其實沒有唯一答案,必須依照癌友的身體狀態、工作性質與經濟條件而定,掌握乳癌治療不僅是腫瘤縮小,更是生活重啟的契機關鍵,李小姐在聽了醫師的建議決定調整生活習慣,專心對抗癌症! -
備孕壓力!「3大備孕難題」讓人想放棄 這階段阻力大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7584許多接受人工生殖的夫妻半途而廢,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最新調查報告發現3大原因,分別是「自行施打排卵針及副作用不適」、「取卵數量少於他人」、「胚胎無法順利培養與植入」。專家表示,人工生殖療程需仰賴醫病合作,才能順利「尋寶」,備孕夫妻務必主動尋求醫師協助。 -
青光眼患者激增! 眼科醫師呂大文揭青光眼成因與治療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6590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恐讓人逐漸失明,且視野缺損的進展就像滾雪球,視力可能在短短一兩個月內變差,視野變窄。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家族遺傳、高度近視等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回診,檢查眼壓。 -
不吃藥、免換關節 研究:1訓練可延緩膝關節軟骨損傷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922隨著台灣逐漸邁入超高齡社會,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已成為中高齡族群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40歲以上民眾有近4分之1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許多人長期依賴止痛藥物或面臨換關節手術。然而,美國猶他大學領導的最新研究為患者帶來新希望,僅調整走路時的足部角度,就能達到與藥物相當的止痛效果,甚至延緩軟骨損傷的進展。 -
減少低密度膽固醇防中風! 高血脂治療新機轉突破限制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5516今(2025)年3月在亞東醫院心臟醫療團隊的專業評估下,現年近7旬的曾先生成為全台首例自費使用新型降血脂藥物Bempedoic acid的個案。治療數月後,曾先生的血脂控制明顯改善,病情穩定,也為高血脂合併冠心病開啟新的治療契機。 -
研究:薑黃素助減重 為糖尿病患者減重路上添得力助手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835隨著現代生活型態改變,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急速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2024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突破8億人,其中95%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顯示預防與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台安醫院內分泌曁新陳代謝科林毅欣醫師解釋,對於糖尿病前期及第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體重控制一直是治療的核心環節;過重和肥胖不僅會加重胰島素阻抗,更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視力問題和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然而,最新研究發現,廚房裡常見的香料—薑黃,也成為糖尿病患者減重路上的得力助手。 -
腦中風復健黃金恢復期是關鍵! 醫解密rTMS治療原理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5115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平均每44分鐘就有一名國人發生腦中風。腦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4位,每年奪走數以萬計生命。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傳統復健治療之外,近年引進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等新興療法,為中風患者帶來更多康復選擇。臨床觀察顯示,若能積極配合復健,部分患者在運動功能、語言表達及日常生活能力上均有明顯改善。 -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6079心血管疾病高居台灣第2大死因,其中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與周邊動脈疾病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因。值得注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則是ASCVD重要的風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