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助人
-
近3年兒少受虐破萬件!長庚設1站式門診 關懷脆弱家庭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496台灣兒少受虐人數近3年每年平均約1.2萬人,長庚醫院為呼籲各界重視及保護國內兒童的福祉及權利,選擇在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舉辦「兒少保護全人醫療照護研討會暨為愛發聲記者會」,邀請衛福部政務次長李麗芬、法務部政務次長蔡碧仲、警政署署長黃明昭、立委王婉諭、民視董事長王明玉、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王瑞慧等人共同發聲,期盼引起社會對於兒少保護與脆弱家庭之重視。 -
行善不需要目的 隨手善舉具「傳染性」影響力超乎想像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086研究顯示,慷慨的行為具有傳染性,接受他人幫助、分享或捐贈者也會相對付出,將自己收到的善意向外傳遞。研究中也發現接受幫助的施者,在有機會幫助別人時,通常比較樂意,心情也會比較好,人在獲得別人幫助的時候,也會誘發善心去幫助別人,形成1個善行的循環。建議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善舉的民眾,從「關心」周圍的人開始,家人、同事、同學、朋友或公益團體關注的議題。打從內心給予幫忙,像是幫助焦頭爛額的同事買杯咖啡、倒杯水、公益捐款…等,從關心的角度就不會有過多的期待,且量力而為,避免讓善舉變成另1種壓力或負擔。 -
血壓突然飆高恐致腦病變! 專家提醒:就醫前做3件事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579王火金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若血壓高於180mmHg沒有馬上治療,恐有腦病變的風險,也會對於多重器官造成損害、血管硬化,甚至形成血栓;因此平時的血壓控制相當重要,需善於疏導情緒壓力,飲食清淡、多攝取新鮮蔬菜、保持規律作息,如有肥胖或失眠問題也必須積極治療,並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控制血壓。 -
樂觀的人心病風險降35%! 關鍵「2種態度」促進健康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6941項統合分析顯示更樂觀的人不只死亡率較低,相較於悲觀者,樂觀者的心血管風險下降近4成。不過,單純只是擁有「樂觀」或「悲觀」的心理特質,的確未必是帶來身心好處的原因,而是因應逆境如健康出問題時,樂觀者採取的應對方式比較有機會改善疾病。同時,樂觀的人也比較願意「相信」自己會變得健康,進而採取更多積極作為。 -
自私的人不是沒有原因 研究:少睡1小時就不想幫助人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581睡飽能夠維持生理與心理的健康,而沒睡飽對身心影響甚鉅,這兩點大家都知道。然而有研究發現,睡不飽的人會變得「自私」!怎麼會這樣呢?國立成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林君昱表示,對一般人來說,這類研究在適當時機運用,將是可考慮的參考面向,例如在校園內辦義賣或募款,要避開期中或期末考週(學生熬夜念書)。另外,在近幾年陸續有幾篇研究舉出睡眠可能和「利社會」(prosocial)行為有關,但本論文算是以較嚴謹且多角度的檢驗,來提出證據支持此論點。然而也要提醒一般民眾,這是個有趣且可能未來有更重大意義的研究方向,但目前尚還不適過度的盡信以及延伸推論。 -
讓急難家庭能安心開學 家扶與林智勝鼓勵孩子勇敢逐夢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2289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造成弱勢家庭在收入、健康、照顧等急難需求增加,家扶扶助家庭中今年已有31,113位家庭成員因疫情受創。為助家庭應急,家扶已發出近3千萬急難救助金;疫情加以通膨因素,帶給弱勢家庭極大考驗,也衝擊本會扶幼資源募集情形,捐款相較去年同期下滑近兩成。元大金控集團聽見家扶需要,預計率先捐出1千萬,期望拋磚引玉,有更多社會大眾一同來支持。家扶自立青年林智勝與9年前受助兒相見歡,鼓勵社會大眾一同支持無窮世代計畫,期望讓更多家扶兒在其專長領域揮出生命中的全壘打。 -
孕婦安全挺過疫情!中醫提示5大原則 幫助提升免疫力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8092新冠疫情來勢洶洶,隨著本土OmicronBA.5升溫在即,許多孕媽咪深怕染疫對胎兒造成影響,加上孕婦的免疫力比平常人低,又是確診的高風險族群,尤其進入第3孕期的媽咪們心肺負荷加重,所以在第3孕期的風險也相對更高,為了讓孕婦可以安全度過疫情,翰鳴堂、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提出「3要2遠離」的原則,讓媽媽在日常中可以增進免疫力,成功對抗病毒。 -
一腳天堂一腳地獄! 首位女性婦產科無國界醫師的故事
健康養生 / 好讀精選2343在台北婦產科診所執業多年的醫師王伊蕾,在50歲時選擇成為婦產科的首位「無國界醫師」,前往阿富汗等中東國家服務。在書中她提到:自己在大學時就知道「無國界醫師」,但一直錯過。直到50歲時,看到無國界醫師徵求女性婦產科醫師之消息,於是向診所醫師與媽媽這兩個職位請假,申請加入並執行人道救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