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台灣兒科醫學會
-
RSV病毒蠢動!嬰幼兒可評估注射單株抗體 提升保護力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819氣溫變化大、季節交替頻繁,是孩童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期。許多家長發現,孩子經常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亞東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醫師郭子敏表示,除了常見的流感病毒外,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近年也成為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特別是對於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感染後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家長不可輕忽。 -
1歲童高燒不退、心臟冠狀動脈擴大 確診頑固性川崎病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071台灣兒科醫學會曾經於2010年進行1項全國5百多名兒科專科醫師的調查發現,川崎病竟是兒科專科醫師認為最棘手的疾病;即反應出川崎病在臨床診斷上的挑戰。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小兒心臟專科醫師徐萬夫強調,如果沒有及時讓病童接受治療,川崎病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特別是心臟方面的問題,例如冠狀動脈擴大與冠狀動脈瘤等,因此,即時的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
兒少保護如何精進? 黃璟隆:執行單位要打破門戶之見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458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表示,要把兒少保護做得好,中央與地方單位間應建立良好有效的協調以及管理制度的落實,這是今後需要更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應給予熱忱的兒保人員更多鼓勵與支持。 -
嬰兒猝死症候群列嬰兒10大死因 國健署提5守則防憾事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8922國健署表示,有時爸爸媽媽為了讓寶寶睡得安穩而讓孩子趴睡、準備塑型枕頭,或為了與嬰兒互動在床上放置填充玩具,天冷怕寶寶著涼而幫孩子穿過多衣服或蓋棉被,甚至為了照顧方便而和嬰兒同床睡覺,這些不正確的照顧方式,都會提高寶寶猝死症候群或窒息的風險。 -
嬰兒猝死可以避免!防嬰兒窒息死亡 家長要記住這些事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628日前的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中提到,新生兒猝死率連年新高。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會中指出:新生兒死亡率指每1000名活產嬰兒於28天內死亡數,而嬰兒死亡率為每1000名活產兒在1歲前死亡數,我國這2項數據連3年上升,高於日、韓。 -
寶寶一哭就抱起來搖?掌握3不原則 防止孩子腦部損傷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4598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劇烈搖晃嬰兒就是1種嚴重身體虐待,常見於未滿3歲兒童,尤其又以2至4個月嬰兒比率最高。不過,正常照顧,或與寶寶玩耍,而晃動到嬰幼兒頭部,並不會造成寶寶腦部受傷,家長不用過於緊張。 -
新生兒黃疸2週未退要觀察便便 「黃金9色卡」揪出這病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605對於新生兒家長來說,寶寶的便便顏色可是攸關著健康的大事,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提醒,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通常在14天會消褪,若持續超過2週以上,甚至滿月時還有黃疸,可能有罹患肝膽疾病風險,呼籲家長可多觀察孩子糞便顏色,若有異狀應提高警覺。 -
2歲女童不會喊爸媽!檢查出發展遲緩 專家揭背後因素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484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家長平日應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兒童發展連續圖」及「家長紀錄事項」,檢視孩子的發展是否落後,並詳細記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