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周邊神經病變
-
51歲男子接種流感疫苗傳病危 不排除疫苗造成尚待檢驗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8韓國近日傳出近50位民眾疑似因施打流感疫苗而死亡,這讓原本台灣疫苗爭打潮出現冷卻跡象,10月24日創下今年開打以來的單日接種人數的新低,僅3.1萬人接種。 -
身體疼痛難眠刺激療法獲得解決 男子終於一覺到天亮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5243賴先生自述,10多年前發現自己罹患了脊髓空洞症,接受過多次手術來改善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但左手掌至手肘部份的疼痛狀況依舊沒有改善,不僅每天睡不到6小時,睡眠期間也經常被左手痛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幾乎用到最大藥量」,令他苦不堪言。 -
糖尿病不能只控制血糖 共病管理成治療新趨勢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3511根據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針對113位新陳代謝科醫師及452位第二型糖友進行醫病認知訪問,發現醫師及病人對併發症想法大不同,結果可見逾6成糖友認為血糖達標最重要,事實上卻有近6成糖友坦承自己HbA1c未達標準7%以內。 -
中醫抑制發炎物質 減輕化療神經病變副作用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3454化學治療的過程會伴隨許多副作用,其中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率約30%。輕微症狀會出現末梢麻木,嚴重時則會出現遲鈍無力、疼痛和刺癢感等,令患者相當難受,必須減輕劑量或是中斷治療。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研究團隊利用文獻整理發現,使用中藥可抑制發炎物質,減輕神經症狀,在臨床上也獲得良好療效,成果已刊登在2019 -
砷中毒不只造成烏腳病 也與皮膚癌高度相關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4045根據1項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的研究,將1979年至2007年間烏腳病盛行地區居民的皮膚癌(包含鱗狀細胞癌與基底細胞癌)標準化發病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與台灣其他非烏腳病盛行地區的皮膚癌發生率做比較,試圖找出砷中毒與皮膚癌之間的關聯性。 -
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險癱瘓 日式針灸輔助復原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210一名接近耳順之年的男子,去年年底突然感覺四肢麻痺,無法行走,緊急前往醫院就診,醫師判定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經過住院治療,仍無法使力走路,需要使用輪椅代步,病患十分沮喪,擔心再也無法行走。 -
下肢痠痛如螞蟻針刺 不寧腿症候群讓她難入睡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09「不寧腿症候群」好發於夜晚或睡前,白天也會發生,患者經常抱怨夜晚失眠或白天精神不濟,主要症狀為肢體不適,以下肢為主,包含疼痛感、針刺感,或螞蟻在皮膚上爬行感,使得患者會經常想要移動肢體來緩解不適,但一停下來,症狀又會變得明顯。 -
糖友應妥善控糖及定期檢測 預防周邊神經病變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4147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暨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說,5成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這與年齡、糖尿病病期、血糖控制不好等因素有關,糖友如有不適,務必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