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善意
-
《菸害防制法》擴大禁菸場所上路 違者最高開罰1萬元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3706衛福部國健署今(14)日提醒,菸害防制法從3月開始修正施行,大專院校、幼兒園、托嬰中心以及托育場所全面禁菸;同時酒吧等場所除了室內吸菸室外,也不得吸菸。另外統計到7月25日,針對違法案件,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已累計裁罰處場所負責人123件及吸菸者289件,裁罰金額分別為149萬元及55萬8,000元。 -
照顧長輩有苦別往肚裡吞 1966「長照救生圈」來幫忙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732在日本有位8旬老婦獨自照顧智能障礙的兒子,不堪身心壓力而痛下殺手;在國內,則在桃園發生男子長期照顧60多歲的久病母親,不堪壓力而傷害母親。衛福部長照司以及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醒各位家庭照顧者們,掌握「長照平安5守則」,善用資源讓自己能好好休息,並且更方便地照顧心愛的家人。 -
馬英九盛讚中國抗疫有成 王必勝:病毒擴散全人類受災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985前總統馬英九在今(30)日上午參訪中國武漢市檔案館,稱中國防疫有功,對人類有貢獻;指揮官王必勝則感嘆,我只知道「這是人類的大災難。」 -
行善不需要目的 隨手善舉具「傳染性」影響力超乎想像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083研究顯示,慷慨的行為具有傳染性,接受他人幫助、分享或捐贈者也會相對付出,將自己收到的善意向外傳遞。研究中也發現接受幫助的施者,在有機會幫助別人時,通常比較樂意,心情也會比較好,人在獲得別人幫助的時候,也會誘發善心去幫助別人,形成1個善行的循環。建議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善舉的民眾,從「關心」周圍的人開始,家人、同事、同學、朋友或公益團體關注的議題。打從內心給予幫忙,像是幫助焦頭爛額的同事買杯咖啡、倒杯水、公益捐款…等,從關心的角度就不會有過多的期待,且量力而為,避免讓善舉變成另1種壓力或負擔。 -
2021年家暴案高達15萬件 鍾欣凌任公益大使籲反家暴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2657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數據顯示,近年家暴通報案件持續成長,2021年家暴通報案件數逼近15萬件,較5年前高出26%;2021年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報告更指出台灣每5人就有1人,也就是約158萬的婦女,一生中曾經遭受親密伴侶暴力! -
懷孕了該怎麼辦? 烏烏醫師提醒孕媽咪「記得做自己」
健康養生 / 好讀精選2505婦產科醫師「烏烏醫生」烏恩慈倒是建議不必做太巨大的變動,只要不菸不酒,不該放棄所有健康的興趣,繼續「做自己」就能安度孕期。請看烏烏醫師送給產婦的多樣建議,有了醫師的背書,沒人敢批評妳不忌口了。 -
《跟騷法》上路滿月 看日女作家如何對抗騷擾男700天
健康養生 / 好讀精選2498台灣的《跟蹤騷擾防制法》正式上路,往後只要觸及8大類的作為(監視觀察、不當追求、尾隨接近、寄送物品、歧視貶抑、妨害名譽、通訊騷擾、冒用個資)且涉及性與性別,採用網路或社群網站、通訊軟體或實際行為等各種樣態,加上重覆實施,被糾正後仍不肯罷手,即構成觸犯本法。 -
小馬創業「鱸魚精」! 寵粉送試飲 母親節檔期衝破3千萬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2815藝人小馬倪子鈞因為女兒「小希米」在疫情間生病感冒,聽朋友說鱸魚對健康很有幫助,為了讓女兒能提升防護力,特別買鱸魚湯給女兒,但因為女兒不敢喝魚湯,所以才起心動念,和好友幸福奇想生技團隊合作開發1款女兒願意喝的「鱸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