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大腸內視鏡
-
9成大腸癌由腺瘤性瘜肉演變! 「6大高風險群」愛注意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3382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約有90%是由腺瘤性瘜肉發展而成,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有機會找到大腸癌癌前病灶(腺瘤性瘜肉),檢查過程中並可同時切除,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
提升大腸鏡偵測率清腸要徹底 檢查前3天應採低渣飲食
癌症新知 / 腸癌5733國人大腸癌發生率高,除了維持健康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外,主動安排篩檢,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大腸癌約有90%是由腺瘤性瘜肉發展而成,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有機會找到癌前病灶(腺瘤性瘜肉),檢查過程中並可同時切除,有效減少發生機率。 -
乙狀結腸嚴重扭轉連放屁都困難 老翁險因腸破裂致死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076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腸扭轉的發生率雖然不高,然而一旦發生,透過X光影像確診,乙狀結腸扭轉呈「咖啡豆」狀,就必須立刻處置,如果患者在家硬撐,或者輕忽症狀延誤治療,都可能因腸壁壞死導致腸穿孔,引發嚴重腹膜炎而危及性命。 -
大腸癌復發機率高 想要保命這件事千萬要確實做到
癌症新知 / 腸癌3655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腸癌95%是由大腸瘜肉發展而來,若大腸癌在初期就被發現,並配合手術切除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但高治癒率並不等於完全不會再度復發。 -
以為痔瘡竟是大腸癌 名醫揭痔瘡可能潛藏這些重大疾病
癌症新知 / 腸癌83平田雅彥強調,特別需要留心的,就是曾經治療過痔瘡的人。這是由於這些患者即使看到肛門處有出血,也很容易認為「又是痔瘡吧。」只要有出血或者血便,請務必向醫師諮詢。建議只要超過40歲,每2年就要接受1次大腸內視鏡檢查。雖然也可以選用糞便檢查來判斷是否罹患癌症,但由於此種方式有46%機率會漏看,因此並不被歐美採用。如果要接受檢查的話,還是建議選擇大腸內視鏡。 -
內視鏡再進化 初期腸胃道疾病檢查兼治療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854一位63歲侯姓婦人接受糞便潛血篩檢,檢查報告呈陽性反應,她因此忐忑不安,進一步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檢查結果在直腸發現一個4.5公分不規則的側面生長型腫瘤,經醫師評估,採用內視鏡治療術,不必開腸剖肚,順利將腫瘤完整地剝切,除去了心頭大患。 -
不吃青菜少喝水 4歲女童竟出現血便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344新竹馬偕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連啟宏說明,臨床兒童大腸疾患發生率遠較成人低,例如,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多是單顆、偶發的良性病灶,切除後就可改善血便。 -
大腸瘜肉都會癌化? 定期檢查腸保健康
癌症新知 / 腸癌66近年來台灣食安問題嚴重,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目前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經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推估全台大約80萬人有大腸瘜肉,若無及早發現,恐有大腸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