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慷慨
-
躁鬱症情緒起伏大 專家籲:正確認知積極治療很重要!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001躁鬱症不同於憂鬱症,躁鬱症患者常出現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躁症時期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等。是使情緒波動劇烈且容易復發的慢性疾病,病人情緒會在躁期與鬱期反覆拉扯,相當煎熬。躁鬱症發病年齡3大高峰為17歲、26歲及42歲,如在年輕時(21歲前)發病症狀常較為複雜,恐有藥物、酒精濫用、企圖自殺等傾向。為加強青少年對於躁鬱症認知,台灣精神醫學會推動《跟著小安交換去》躁鬱症全台校園巡迴講座,預計與北中南東大學院校合辦6場巡迴講座,首場講座將在11月28日於國立成功大學舉辦。 -
行善不需要目的 隨手善舉具「傳染性」影響力超乎想像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083研究顯示,慷慨的行為具有傳染性,接受他人幫助、分享或捐贈者也會相對付出,將自己收到的善意向外傳遞。研究中也發現接受幫助的施者,在有機會幫助別人時,通常比較樂意,心情也會比較好,人在獲得別人幫助的時候,也會誘發善心去幫助別人,形成1個善行的循環。建議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善舉的民眾,從「關心」周圍的人開始,家人、同事、同學、朋友或公益團體關注的議題。打從內心給予幫忙,像是幫助焦頭爛額的同事買杯咖啡、倒杯水、公益捐款…等,從關心的角度就不會有過多的期待,且量力而為,避免讓善舉變成另1種壓力或負擔。 -
面對淋巴癌多1分了解、少1分恐懼 抗癌有LINE神隊友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70每年9月15日為「世界淋巴癌日」,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淋巴瘤聯盟共同發起的淋巴癌宣導活動,全球超過50個國家參與,台灣今年則是推動《淋巴癌攻略》數位工具。 -
越南女主播跨海來台捐肝救女 台北榮總人道救援成功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705黎雲臺妝說,小女兒太晚確診膽道閉鎖,手術成功機率非常低,因此決定換肝,孩子到越南醫院已經是2019年末,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措手不及,原本以為很快就會控制住,沒想到全世界爆發,外國醫療專家沒辦法到越南,自己國內醫師由無法獨力完成換肝手術,小女兒生存機會等同是零。 -
4步驟捐口罩助世界 荷蘭贈3,999朵鬱金香感謝台灣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347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表示,捐助口罩程序很簡單,開啟手機APP「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點選「健康存摺」圖示,看到「響應人道援助」選項,再按下「我願意」選擇公開姓名或默默行善,就可以完成相關程序。 -
「巴金森寶典」APP 病友用藥提醒小幫手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852臺大醫院巴金森中心主任、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監事吳瑞美教授表示,巴金森病目前尚無方法「根治」,但只要正確治療、規律用藥,病友們就能與疾病和平共存。吳瑞美說明,藥物治療的效果是否良好,關鍵在於「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及「定期回診請醫師調藥」。 -
台大3D定位心導管手術 治心律不整病童零輻射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4115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吳美環指出,該院在105年12月中引進此套系統後,目前協助8位病童電燒,大幅降低輻射線暴露量,最多只要4分鐘,其中4位病童甚至是在完全零輻射下,完成心律不整電燒。 -
英國百歲人瑞 公開長壽秘訣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348生於1905年,長年熱衷慈善事業的Nora Hardwick認為,持續做慈善事業,是她能夠長壽的原因。英國研究指出,當人們進行回饋社會時,會產生一種目的和自尊的快感,這種快感是在做好事時或是對別人慷慨時,身體內部分泌一種腦垂體激素「內啡肽」所帶來的,它還能舒緩壓力、促進健康、甚至可以提升免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