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未婚女性
-
黃金凍卵期!提高未來受孕成功率 女性把握30至35歲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9378現代社會晚婚、晚育已是常態,根據統計,台灣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逐年上升,從2005年的27.7歲上升至2023年的31.5歲。面對生育年齡不斷推遲與未來的不確定性,許多女性在實現自我或投入事業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如果我還沒準備好,卻又不想放棄當媽媽的機會,該怎麼辦?」。此時,「凍卵」便成為選項之一。 -
立委籲人工生殖法應與時俱進 衛福部承諾年底送行政院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4267衛福部今年5月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預告期已於7月13日屆滿,衛福部部長邱泰源今天在立院表示,預告期間至少召開6次專家會議,預計11月以前國健署草案送至衛福部,經過討論後,年底可以送到行政院。 -
《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擬納代孕! 婦團批評聲浪四起
兩性關係 / 不孕症12841衛福部國健署14日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代理孕母因爭議較多、且婦團激烈抗議,原本外界不看好,但草案擬讓代理孕母合法化,且適用對象擴至不孕症異性戀夫妻、男同志伴侶,而單身女性、女同志伴侶也適用人工生殖。不孕治療權威教授李茂盛讚許,這是非常先進的草案,但可預料的是婦團的反彈,能否順利上路,恐還是未知數。 -
停經前年輕型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多 專家解析治療趨勢
癌症新知 / 乳癌8055年紀輕輕確診轉移性乳癌,只能摘除卵巢強迫停經才能繼續治療嗎?1名40歲出頭的未婚女性,就醫檢查已是第4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癌細胞嚴重轉移至全身骨頭,因希望保留卵巢的女人性徵,接受CDK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治療,幾個月後骨頭處癌細胞全部消失,迄今約2年維持病況穩定。 -
試管嬰兒長大了! 姐姐立志要幫不孕夫婦「做人成功」
兩性關係 / 不孕症6136衛福部在2024年2月底,舉辦《人工生殖法》修法公聽會,邀集各界討論未婚女性、同性伴侶等是否能接受人工生殖,以及代理孕母等議題。雖然衛福部3月份還要討論,廣泛收集意見,不過,與會各界都認為,法令精神要以子女權益為最優先考量。 -
未婚癌友陷生育、抗癌兩難? 及早凍卵助癌友成功生育
兩性關係 / 女人幫1005232歲已婚女性小君(化名),5年前於奇美醫院被診斷出患有惡性乳腺腫瘤,手術後發現已有淋巴轉移,需進一步接受化療,但小美擔心化療藥物對卵巢造成損傷,可能引發卵巢早衰而無法生育,因此,血液腫瘤科醫師轉介小美至生殖醫學科門診,諮詢生育保存問題;與醫師討論後,她在化療前選擇6顆胚胎進行冷凍,去(111)年進行胚胎植入後成功產下1名寶寶。 -
Janet為1原因35歲決定凍卵 醫曝:5類對象應積極考慮
兩性關係 / 不孕症3883女星謝怡芬Janet日前出席生殖醫學中心記者會,分享自己透過凍卵求子的過程。她在婚後第1胎以自然受孕方式生下長子Egan,然2019年二度自然受孕時卻意外流產,備受煎熬。日後解凍4年前(2016)凍存的卵子求助試管嬰兒治療,1次就成功,懷下Dylan。Janet更以紀錄片《心跳:生命奇蹟》,親自向世人訴說婚後不孕的心路歷程與治療過程。 -
人工流產不須配偶同意! 國健署最快擬明年3月預告
兩性關係 / 女人幫4481我國於1984年實施「優生保健法」,第9條規定,已婚女性若要施行人工流產,手術之前必須經配偶同意,多年來引發許多爭議,國健署曾規劃修法,將「同意」改為「告知」,但3度研議,均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