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氣候變遷
-
天氣入秋還是可能熱傷害 室內、戶外補充水分都不能少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389熱傷害並非都發生在戶外或大太陽底下,部分也可能發生在室內。熱傷害泛指人體因體內熱累積導致的各種身體損傷,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其中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病人、服用藥物、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群,因此再次提醒需注意預防和及時治療。 -
合成嗜甲醇菌改善碳循環 中研院研究登上《Cell》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2740此研究以獨創的理論,推算出大腸桿菌需被調控的關鍵酵素,進而修改其基因並進行人工演化而成。廖院長解釋,這是中研院獨力創造的成果,需要高端人才的熱忱投入,深入探索問題的關鍵,輔以中研院先進的核心設施,經多年努力,才得以實現。 -
準媽媽慎防夏日熱浪與空汙 研究:早產與死胎風險增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697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少數群體正承受空氣汙染和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危機;美國某些少數民族居住地可能位處於排放汙染的工廠附近,而且比周圍地區更酷熱,這種現象被稱為「熱島效應」。 -
疫情改變行為模式 新冠肺炎是人類浩劫?地球逆襲?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4140為了阻止疫情擴散而實施嚴格的封城管制,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疫情爆發後,某些國家的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量都有明顯的下降。儘管目前事態嚴峻,部分科學家認為,可以從中學到將來面對氣候變遷時應該如何應對。 -
春季氣候多變化 中醫養生講求3大重點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546雖然氣候變遷,但地球運轉依然4時不同,臺中慈濟醫院藥學部中藥局藥師胡仁珍提醒,要學習順應4時氣候變化,放鬆心情並適時運用茶飲養生,從作息、運動與飲食3管齊下,可以避免或減輕許多疾病發生。 -
節能減碳醫界不缺席 國健署推動醫院綠能健康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033醫院是救人的場所,卻也是高耗能的產業,光耗電量就約占總能源消費的1成5。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10年便邀請國內128家醫院,響應「減碳救地球、醫界作先鋒」並宣誓承諾每年減碳1%。 -
秋老虎發威心臟病風險增 護心必學這四招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246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共奪走20,812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不良飲食習慣、身體活動不足、吸菸、酗酒以及溫差過大。 -
空汙列為全民公敵 鼻過敏兒首當其害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399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秋冬之際不少家長帶著家中的「過敏兒」前來就醫。在專業診斷後發現,孩子的過敏症狀除了流鼻水、頭暈、眼睛癢,還有因長期鼻過敏引發的鼻粘膜腫大。不時讓小朋友頭昏、呼吸不順暢、不停地揉擦鼻子,極不雅觀,鼻涕流個不停,夜晚睡覺時更是鼻塞一整夜,精神與專注力大幅下降,影響隔天學校的學習與考試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