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胃鏡檢查
-
胸口灼熱、喉嚨卡卡 胃食道逆流惹禍?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5044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表示,從臨床上來看,胃食道逆流也的確已經超越過去與胃酸相關的消化性潰瘍,成為現今腸胃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疾病。 -
適量使用止痛藥 實測能有效減低胃鏡不適感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941謝毓錫指出,西方國家的胃鏡檢查多採取麻醉方式,但在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胃鏡大部分是在沒有麻醉的情形下進行。雖然有部分的病人可以輕鬆地完成檢查,但是有約40%病人覺得很不舒服,甚至因此無法完成檢查或拒絕後續的追蹤,影響病情的診斷及治療。 -
食道也會長白斑? 醫師警告好發長期菸酒不忌男性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2975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建志介紹,上述患者所罹患的「食道糖原棘皮症」(Glycogenic acanthosis)其實並不常見,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多半與長期抽菸飲酒,喜愛辛辣、燙口的食物有關,由於診斷過程中需要和念珠菌感染、食道白斑作鑑別診斷,透過無痛內視鏡及切片檢查可有效地區分疾病間的差異。 -
男子便秘腹脹竟大腸癌上身 這些危險生活習慣要避免
癌症新知 / 腸癌4065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王盈堤表示,飲食西化喜歡油炸油煎食物、喜歡吃牛羊豬等紅肉、蔬菜纖維攝取不足,都會導致腸道蠕動緩慢,讓蛋白質分解產生的廢物氮沒有辦法如期排出,很可能就影響了腸道健康導致大腸癌風險上升,然而只要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增加纖維攝取量,就能先改善腸道蠕動。 -
「胃腸道基質瘤」不是胃癌 兩者最大差別關鍵在這裡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3360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黏膜表面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趁早期進行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 -
老是胃脹、胃痛吃不下 你以為消化不良可能是胃癌末期
癌症新知 / 胃癌4441日本大學醫院(日本大学病院)消化器病中心醫師池原久朝表示,胃癌初期是在胃壁內表層黏膜的異常細胞,接著不斷越深越廣增殖,根據不同深度可稱做4種型態,發展到最後變成革囊胃(或稱皮革胃),由於早期癌細胞在胃黏膜,不會聚集在1塊,而是像沙粒般廣範圍分布,因此早期發現有一定困難度。 -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多為晚期 高危險群有這些
癌症新知 / 胃癌4908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胃癌高危險群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發炎、酗酒、高鹽、亞硝酸鹽和醃漬類食品過量、過去曾接受部份胃切除,以及EB病毒感染等。根據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胃癌位居國人第7大癌症死因,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至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 -
食道癌早期發現免手術 內視鏡熱射頻燒灼可治癒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5094因工作需要,75歲秦爺爺年輕時常菸酒不離身,上了年紀後因罹患重度逆流性食道炎,必須固定至醫院回診、追蹤、服藥,10多年來狀況相當穩定。但日前回診時,醫師透過影像增強內視鏡檢查發現,秦爺爺的食道出現大範圍的黏膜異常,且分布在上面的微血管有變粗與濃染情形,經病理切片檢查後,確診為早期食道鱗狀上皮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