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腎氣不足
-
冬養生主補腎 腎氣足就能活血抗寒不病、青春活力永駐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262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表示,中醫五臟中「腎」這個臟腑掌管人體的泌尿、生殖、內分泌和腦等部分的功能,腎氣不足會出現容易疲累、四肢無力、牙齒鬆脫、髮白、骨鬆等症狀,女性也容易發生月經週期不規律、經血量少、經期短等體虛表現,下頜長痘、痤瘡、水腫、頻尿也可能是腎氣不足或腎的排毒不足所引起的。 -
春來噴嚏聲過敏知多少? 中草藥鼻噴劑緩解鼻過敏不適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395台北市1名35歲謝姓男子,自去年開始,經常在早晨起床後打噴嚏或鼻塞,原本以為只是小感冒而不以為意,長時間下來不但沒有好轉,還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才發現可能罹患了鼻過敏。曾多次到家附近的耳鼻喉科診所看診,雖能暫時緩解症狀,但仍經常復發,影響工作表現,連睡眠品質都變差。所幸後來轉由中醫治療,目前鼻過敏症狀已大幅改善。 -
氣血虛弱恐增小腦萎縮症風險 這些常見症狀你中幾項?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8087什麼是小腦萎縮症呢?小腦萎縮症是一種小腦退化的疾病。小腦在人體主要是協調控制肌肉神經運動、反射反應及平衡感,當小腦逐漸萎縮、退化後,就容易出現走路搖擺、容易跌倒、平衡感異常、寫字不順、吞嚥困難等症狀。 -
多吃海鮮床上「嚇嚇叫」? 有性功能障礙吃再多也沒用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451黃慶雲進一步解釋,不同族群發生陽痿的原因不盡相同,15至18歲的青少年,起因是縱欲過度導致陽氣大失的後遺症;30至40歲的壯年,大多因壓力、過勞而引發性慾減退、勃起無力;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此時體力、精神開始走下坡,五臟六腑退化,導致陽痿;此外,慢性病患者,因藥物或末梢血管硬化阻塞,造成勃起障礙。 -
天冷加上溼氣重 中醫提醒避免溼疹爆發內外除溼不可少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616皮膚問題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皆有關聯性,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氣受阻,就會發生皮膚癢、起疹子的症狀;再者,體內溼氣主要靠脾胃代謝,若代謝不佳,脾胃轉動效果不好,就容易引發皮膚病灶。此外,與肝腎系統也有關係,肝腎系統虛弱相對排毒能力也會變弱,腎氣不足、元氣不佳,代謝功能就差。中醫治療多數採用荊防敗毒散、防風通聖散等,倘若體內溼氣較重會以三仁湯加強排溼,一般會建議患者在飲食中多攝取薏仁有助於健脾利溼,薏仁飯或四神湯皆可,透過長期食用能達到明顯的食療效果。 -
入春溫差大新冠疫情仍未消停 鼻過敏患者如何自保?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930常有過敏患者感到疑惑,為何每到換季時,過敏症狀會特別嚴重?黃慶雲表示,春季氣溫較冬季稍微回升、溼度提高,潮溼的環境容易使塵蟎及黴菌滋生,造成鼻過敏、呼吸道過敏或皮膚過敏,而鼻過敏常見的類型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肥厚性鼻炎、血管舒張性鼻炎等,患者會感到鼻內發癢或不舒服,而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症狀,特別是春季中後期的梅雨季會加重過敏症狀,讓過敏患者苦不堪言。 -
惱人溼疹、汗皰疹反覆發作 體溼多熱中醫調理可改善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7775中醫師鄭愛蓮表示,類固醇、抗組織胺是西醫治療皮膚疾病的常用藥物,雖可以迅速止癢,降低發炎反應,但很容易復發。許多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後,自覺效果有限,轉而向中醫求助,希望透過調整體質,來減少疾病復發率。 -
對付難纏乾癬 中醫內外調理多管齊下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6990中醫師鄭愛蓮指出,相較於蕁痲疹、溼疹和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是最常見也最難纏的皮膚疾病,難以短時間內治癒,患者除了內服外用中藥之外,更要搭配正常生活作息和嚴格的飲食習慣才有機會完全治癒,否則很容易反覆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