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臨床心理師
-
低潮來襲時該如何調適? 試著透過心情筆記找回正能量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285醫師評估她長時間處於憂鬱、緊張的情緒中,長期下來將不堪負荷,若不調適恐有心理疾病的風險,遂轉介給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潘奕瑄教導李太太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技巧,並陪伴她嘗試用不同方式與家人溝通,2個月後,李太太漸漸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也找到生活與心靈的平衡。 -
孩子是否過度沉迷於手機遊戲? 回答4個問題可測出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4745國衛院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 -
心臟衰竭患者再住院率高 奇美跨領域團隊提出改善方案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771行政院衛生署(2017)統計每年台灣因心臟衰竭而住院者約有2萬人,若無適當治療,3個月內再住院率高達30%,除了影響病人自己的身心靈,反覆入院亦加重家庭及健保財政的負擔。心臟衰竭病人常反覆入院的原因主要為缺乏疾病認知,以及自我照護能力。目前治療指引強調跨領域個案管理模式,透過連續性照護計劃來提升照護品質,有助於縮短住院天數、下降再住院數及減低醫療總費用。 -
疫情資訊爆炸人人自危 不只搶口罩更造成心理恐慌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086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大陸傳出嚴重疫情,一海之隔的臺灣嚴陣以待。嘉義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服務於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陳可家表示,相信政府已做到最好的疫情防護,不過在疫情延燒初期的假訊息太多,可能造成許多民眾的恐慌,結果產生囤積或搶購口罩,甚至消毒水與手套也同樣出現搶購的情況發生。但其實,這都是對於疫情不了解所產生的許多想像,進而引發的搶購行為。 -
媽媽產後重返職場 如何排解分離焦慮成課題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601孕育生命的過程,究竟有多辛苦,恐怕只有媽咪本人才有最深刻的感受,從孕期的臍帶相連到產後的哺乳,都一再得加深媽媽與寶寶間無法切割的親密。因此,分離時的焦慮,就並不會只是「單方面」的產生。 -
產後「開機」感受性福 夫妻彼此體諒是重點
兩性關係 / 愛愛這檔事4044產後能夠順利「開機」,莫過於是多數爸爸內心中的渴望,但媽媽卻是害怕多於期待,一方面擔心陰道乾燥所帶來的性交疼痛,一方面則是因為過於疲累而不太願意,不管是在生理還是心理層面,都會影響夫妻之間的「性」福。 -
輪班工作傷身心 感冒風險比正常班高3倍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32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監事暨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以往研究發現,三高等慢性疾病、睡前使用3C產品為慢性失眠相關的危險因子,而此項研究則證實,輪班工作也是造成慢性失眠的主因。 -
病人自主權利法即將上路 強制醫療不再是唯一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6「病人自主權利法」將於108年1月6日正式上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遵誠指出,這是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希望病人享有知情、選擇與決定的醫療自主權利,且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拒絕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流體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