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藥物副作用
-
服藥後手抖、僵硬? 醫:恐為藥物誘發的類巴金森氏症
醫藥衛生 / 藥品安全648268歲的阿琴姨(化名)除了有高血壓以及偶爾頭暈的問題外,身體一向都很健康,每天也會固定至公園散步,並和朋友做健康操。但是近2至3個月以來,她的家人和朋友發現,她除了動作和步伐變得越來越緩慢及僵硬之外,手也開始會顫抖,有點類似於巴金森氏症。個案在朋友的建議下至神經內科就診,經診斷為某種藥物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狀。停藥後,僵硬與手抖的情形便逐漸改善,行動也恢復原本的靈活。 -
中秋吃柚注意與藥物的交互作用! 服用這些藥尤其當心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655中秋節一到,市場和餐桌上總會出現黃綠色、氣味誘人的文旦、白柚,多汁又清爽,是許多人解膩、補充纖維維生素的必備水果,也是許多人中秋必備的應景水果。不過,亞東醫院藥學部林怡伶藥師提醒,不是每個人都能放心大口吃柚子,因為可能和藥物「打架」,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危及健康。 -
入秋眩暈易發作!眩暈是現代文明病 醫歸納成因與治療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6096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解釋,耳朵構造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其中內耳有負責聽覺的蝸牛體和掌管平衡的三半規管,當前庭系統的三半規管發生病變、不平衡,就會引發眩暈耳鳴。內耳蝸牛體和三半規管是管狀構造,裡面分為內淋巴和外淋巴2大系統,中間有隔膜,若因車禍外傷導致薄膜破裂,內外淋巴液體混在一起,導致不平衡,就會引發眩暈。 -
不吃藥、免換關節 研究:1訓練可延緩膝關節軟骨損傷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837隨著台灣逐漸邁入超高齡社會,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已成為中高齡族群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40歲以上民眾有近4分之1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許多人長期依賴止痛藥物或面臨換關節手術。然而,美國猶他大學領導的最新研究為患者帶來新希望,僅調整走路時的足部角度,就能達到與藥物相當的止痛效果,甚至延緩軟骨損傷的進展。 -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7621心血管疾病高居台灣第2大死因,其中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與周邊動脈疾病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因。值得注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則是ASCVD重要的風險因子。 -
修剪指甲方式錯誤恐引發甲溝炎! 醫:應從中間開始剪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515925歲的小淳(化名)平時習慣將指甲2側剪得很短,加上愛漂亮,經常穿著前端很緊的高跟鞋。某天出門時,不慎踢到1側大拇趾,導致指甲邊緣深深嵌到旁邊的肉裡,立刻出現紅腫、滲血的情形,且走路時像被針扎一樣,痛得直冒冷汗。隔天指甲下方出現大片膿皰,嚇得小淳急忙前往醫院就診。經檢查後確診為急性甲溝炎,隨即接受局部清創引流,並搭配口服抗生素與消炎藥治療,2週後腫脹情況才明顯消退。 -
失眠3型態!睡不著、睡不好、提早醒 恐自律神經失調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459自律神經系統是人體的重要調節機制,主要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交感神經負責讓身體處於警覺狀態,會提升心跳、血壓、血糖和腎上腺素分泌;副交感神經則扮演「煞車」角色,幫助身體放鬆、降低心跳血壓,讓我們能夠安穩入睡。當自律神經失調時,交感神經在夜晚仍過度活躍,導致身體和大腦無法適當休息,血管持續收縮,進而引發失眠、睡後身體痠痛、水腫等問題。 -
講座報名/眩暈耳鳴反覆惱人? 醫解析成因與保健秘訣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5024耳鳴、眩暈要如何預防與治療?李宏信醫師應財團法人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及財團法人武聖關公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之邀,將於8月23日(六)下午,帶來專題講座「長輩常見耳鼻困擾 耳鳴眩暈與鼻病解析」,分享耳鳴、腦鳴與眩暈的成因、臨床治療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保健與預防重點,提醒民眾愈早就醫、規律治療,才能守護聽力與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