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血壓控制
-
玻璃體黃斑黏連恐釀失明危機 常見3大眼疾不可輕忽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3327中年人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也很常見,根據統計,罹患糖尿病長達15年以上時,約有8成的人會有程度不一的視網膜病變,尤其是血糖、血壓控制不良或有腎病變的患者,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機率更高,病情也會比較嚴重;由於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抗體(如anti-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 anti-VEGF)的問世,讓糖尿病黃斑水腫得到更好的治癒機會。 -
每4人有1位高血壓 部分吃藥仍難控制這方法可改善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675按時服藥來控制血壓是不可或缺的,但部分患者在藥物治療上面臨血壓難以控制的困難,原因包含藥物的副作用、使患者體重過重或疾病本身為難治型高血壓等。王宗道理事長解釋,腎臟在血壓調控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高血壓導管治療可以透過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據目前臨床經驗,高血壓導管治療的療程僅1至1.5小時,且因為是微創治療,因此患者不需擔心傷口的問題,隔天即可出院。 -
工程師騎車打瞌睡險出車禍 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害的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2816傳統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接受度不到4成,傳統耳鼻喉科手術成功率也不到4成,現在市面上出現負壓吸舌機(iNAP),是藉由口部介面以靜音馬達抽吸,在口腔內產生負壓,將舌頭及軟顎吸住,避免舌頭後倒造成呼吸中止。 -
你也是高血壓族嗎? 1張圖教你判讀血壓測量值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691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近年已列入台灣10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但隨著世代演變,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張耀庭指出,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 -
泡泡腎讓男子腎臟越長越大 自體顯性遺傳占9成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510泡泡腎在醫學上是種多囊性腎病的俗稱,9成病人為遺傳疾病,以自體顯性遺傳為主,約1成的病人來自於自身基因突變。病人在出生時腎臟功能與外觀皆與常人無異,但進入成人期之後將隨著年紀的增長,腎臟漸漸地冒出一顆顆的囊腫(形似水泡)。 -
高血壓患者做好自我管理 遠離併發症有訣竅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862林清煌提醒,高血壓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若時常感到頭暈脹痛、易倦怠,就可能是警訊,需要進一步量測血壓,並尋找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病因。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建議40歲以上民眾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隨時追蹤自己的血壓變化。 -
老嫗腎血管性高血壓 腎動脈狹窄導致窄血壓飆破200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006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醫師黃國書表示,阿嬤長年有三高問題,日前診斷出雙側腎動脈嚴重狹窄,建議她接受心導管治療,但她總是以年事已高,不斷抗拒侵入性治療,以致於幾乎每周都因急性肺水腫發作被緊急送往急診室,成為全家人不定時炸彈。 -
高血壓患者可能面臨耳鳴困擾 找出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0829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高血壓看似與耳鳴牽扯不上關係,其實兩者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有約10%的高血壓患者都經歷過輕重程度不一的耳鳴症狀,患者主訴多半為耳邊有蟬叫聲或嗡嗡聲,少數較嚴重情形下則會出現尖銳刺耳的聲音。當耳鳴病情加重,雜音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尖銳,甚至發作時間長達24小時,成為全日性耳鳴,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