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為異常
-
愛美的她竟邋遢見人 原來罹患了早發性失智症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890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記憶整合門診主治醫師范齡勻表示,早發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前發病,有人還提早至3、40歲,此時仍屬職場黃金期,對個人、家庭及社會均為一大損失。 -
嗜喝咖啡不喝白開水 她缺鐵貧血變醜女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5134陳菁徽表示,國內女性缺鐵情況嚴重,各年齡層缺鐵比例皆高於男性,尤其19至50歲女性,平均兩人中就有超過1人缺乏鐵質,除了月經經血之外,還與飲食偏差有關,不少上班族偏愛咖啡,1天好幾杯。 -
男童好動睡覺愛踢腿 原來是有「不寧腿」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6616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表示,不寧腿症候群患者常有有四大特色,「莫名的腳不舒服」、「不適感在不活動時會更嚴重」、「身體動一動後會改善」、「白天時還好,但晚上時會更嚴重」。 -
三總研究:腦部血清素不足 易出現躁鬱傾向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658三總最新研究指出,血清素不僅能調節情緒,也與衝動控制有關,有衝動控制的行為疾病患者,從小容易違規、出現破壞行為,甚至有反社會行為,讓家長及學校傷透腦筋。 -
孕婦吃止痛成藥 孩子過動風險高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528研究指出,當孕婦在懷孕的第18至32周服用含有乙醯胺酚藥物,寶寶出生後,到7歲時,出現過動症等異常行為的風險就會比較高。研究發現跟沒有吃止痛藥的孕婦比起來,在懷孕18周時吃藥的孕婦,約有42%的家長回報孩子有類似過動的症狀。 -
阿公阿嬤走路變慢 可能是阿茲海默症前兆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016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最常見的早期症狀,是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隨著疾病發展,症狀還可能包含譫妄、易怒、具攻擊性、無法正常言語、容易迷路、情緒不穩定、喪失生存動力、喪失長期記憶、難以自理和行為異常等,病程後期,患者狀況變差時,會逐漸喪失身體機能,最終導致死亡。
-
濕疹兒睡眠品質差 入睡時間多一倍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203這項研究係由台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帶領兒童過敏免疫研究團隊,以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張詠森醫師、台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佩玲攜手合作,利用客觀的睡眠儀器腕動計(actigraphy)及多頻道睡眠紀錄儀(polysomnography),評估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的睡眠型態。 -
13法寶固腦護腦 避免腦退化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991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腦子就像超跑或超級電腦,需要經常維護,學習操控,調整保養,才能發揮性能。但腦子又與超跑或超級電腦不同,腦子會越用越進化發展,功能會自動提升,而電腦及超跑則會不斷折舊,維護成本越來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