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退化性膝關節
-
全台2成口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 人工關節找回行動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86790歲的陳阿嬤因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10分鐘的路,在朋友的介紹下,由家屬陪同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經骨科洪碩穗主任會診後發現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有O型腿的現象,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考量陳阿嬤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洪碩穗主任決定先予以玻尿酸舒緩疼痛,並教導膝關節復健的運動,期待能經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現已無需用助行器輔助,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 -
蹲下去站不起來?關節炎總共分成5級 治療趨勢1次看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5066許多人在上了年紀之後,會出現膝蓋關節發炎或疼痛的情形。根據統計,台灣60歲以上有15%至20%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不過,關節炎並非都與老化相關,也有可能是車禍外傷、開過刀、過度使用關節等所造成的結果,因此年輕人其實也有可能罹患關節炎。關節炎若沒有好好治療,久而久之,年紀漸長會變得不想活動,導致運動量不足,肌肉萎縮,進而造成肌少症,提高日後跌倒骨折的風險。 -
避免膝關節退化要減少運動? 醫打破迷思分析治療趨勢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989想避免膝關節退化只要減少運動就好?示康診所院長劉必涵醫師指出,有些人存有少運動就能避免膝關節退化的錯誤迷思,然而研究發現,長期運動的馬拉松選手藉著肌力訓練,反而能刺激關節滑液囊內的滑液進入軟骨,提供軟骨營養再將代謝廢物排擠出來。正確且適度的運動有助改善膝關節周邊的組織液循環、加強關節周邊肌肉強度,並不會增加膝蓋退化的風險。通常容易出現膝關節磨損受傷者,多半屬平常活動量低,且周末假日運動前無妥善熱身或運動過量的「假日運動員」居多。 -
每年350萬人膝關節退化疼痛 全新手術走路更「膝」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421退化性關節炎讓人走路像「落鏈」,爬樓梯如「登天」,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效果不夠好,使用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後,術後的雙腳舒適度大幅提升。依據國健署統計全台有350萬人受膝關節退化所苦,1年有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王證琪醫師指出,民眾普遍擔憂術後疼痛與恢復期長的問題而卻步。 -
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跟台大物理治療師這樣動一動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6019月8日是世界物理治療日,也是台灣的物理治療師節,今年主題是「退化性關節炎」。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利用這個機會提醒民眾,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不是只靠吃藥做電療,讓物理治療師介紹您合適的運動,以有效緩解疼痛、增進運動與活動的功能喔! -
發炎動脈栓塞術微創新療法 四肢頑固性疼痛治療新選擇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208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鄭詩璁表示,李女士置換人工關節後仍感覺庝痛,檢查發現是因為膝動脈有不正常的發炎血管增生,這些增生血管旁邊會伴隨著分泌庝痛物質的細小神經,因此造成慢性疼痛。 -
難行走到健步如飛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通「電」大幅減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332為了找到更有效且更無副作用的方法,搜尋了資料文獻,發現定頻微電流(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FSM)治療,對於術後傷口的腫脹及止痛有很大的治療效果,而且能夠很快緩解發炎因子的生成,因此將此治療方式用於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發現有很大的功效。 -
守護長輩膝蓋保持行動力 膝關節微創重返「膝」利人生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547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指出,膝蓋往往支持著我們的體重之外,很多額外的負重及運動,往往無形中給予膝蓋更多的負擔。除了骨折疼痛,來門診的病患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疼痛來自膝蓋,尤其是現在運動及健身蔚為流行,但錯誤的姿勢及使用反而更加速其磨損,進而引起發炎及疼痛。目前根據最新退化性膝關節指引,合理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使用,配合復健及生活調整,約80%可以使用藥物及復健獲得緩解,不一定需要積極的檢查及手術治療。若藥物控制及復健效果不彰,或者症狀困擾生活,則建議手術介入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