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過動兒
-
過動兒遇上怪咖醫師 紀錄片呈現如何《讓孩子做自己》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2561前在診所執業的家醫科李佳燕醫師的診所下午都不看診,她會把時間留給憂心忡忡帶著孩子來求助的家庭,花整個下午的時間與孩子對話、聆聽和陪伴他們。在她眼中,這些孩子都是珍貴而獨特的生命,她不理解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是學校老師或精神科醫師口中有「病」,需要用藥物來治療的「過動兒」? -
善用情緒光譜幫助孩童學習情緒表達 增進親子雙向互動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827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因減班、停課和限制外出,對於家有學齡前或特殊障礙孩子(發展遲緩、過動)的家長是一大挑戰。由於孩童缺乏社交和戶外活動,使得大腦無法有效處理身體感官系統接收到的訊息,容易產生焦慮、擔憂、恐慌等負面情緒,因而影響彼此的耐心,使得孩子不受控時,大人也變得暴躁易怒。這也是每當疫情趨緩,民眾都亟欲出門遊玩的原因。 -
國產過動症新藥納健保給付 估計2200名病童受惠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2975健保署6月18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在醫藥界、付費者代表以及病友團體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 -
中研院發現過敏、貧血與飲食不當 恐增罹患過動症風險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801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員指出,過動症的正式名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簡稱過動症),為兒童常見的神經生理疾病,在台灣盛行率達5%至7%,致病原因多重且不明。醫學界對ADHD的研究報告很多,主要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遺傳及腦傷等,以致出現神經精神癥候,症狀包括:過動、衝動與不專心等3大核心。 -
家有過動兒爸媽好苦惱 醫:治療應多管齊下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750吳俊漢指出,通常孩子必須在12歲以前含括多項症狀、行為發生的場域至少超過2個以上,如在家中、學校與安親班等不同情境的表現皆一致,並且症狀持續期間必須大於6個月以上,且確實對生活、學習造成干擾才會在專業判斷下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葉金川新書《最美好的時光》 分享人生下半場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4323葉金川將自己對於生病的體悟、生命課題、退休生活的思維等想法,集合在他最新出版的《最美好的時光》一書中,並於新書發表會上,與推薦嘉賓友人楊志良、陳永興及張鴻仁,談書談生命,分享人生走到後半場,仍要充滿夢想和活力、充滿創意和挑戰。 -
吃「聰明藥」求高分? 傻傻服用恐副作用上身
醫藥衛生 / 藥品安全2617什麼是「聰明藥」?食藥署表示,坊間最常誤傳的「聰明藥」是一種叫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的藥品,派醋甲酯用於治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也就是俗稱的「過動症」。 -
孩童不易專注又過動 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015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蔡文心醫師表示,ADHD是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國內ADHA盛行率約5%到7%之間,包括遺傳基因、神經病變、環境刺激和生理因素等,都可能是致病原因。過動兒通常因注意力不足造成學習成效不佳,容易產生自卑感,嚴重者甚至會為人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可多留意孩子的行為,發現任何狀況應盡快就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