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類黃酮
-
可可含類黃酮 有助於減緩記憶退化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629研究人員將37名年紀位於50到69歲的健康中老年人,區分為2組,為期3個月內,受測者接受含有生可可黃烷醇的飲料,並進行記憶測試。第一組人,每天飲用2次含可可黃酮醇類450毫克的飲料(共900毫克);第二組人,每天只喝10毫克含可可黃酮醇類飲料。 -
小分子生物類黃酮 護腦補腦大升級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213近年來,神經系統和腦力保健逐漸受到國人重視,生技產業爭相投入研究開發,科學家陸續發現神經營養物質、神經生成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轉型生長因子、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等五大類神經滋養物質,其中PPLs(R)屬於小分子生物類黃酮,可經由腸道吸收,通過血腦障壁進入大腦,幫助勝過其他神經滋養物質,現已廣泛被製成腦神經疾病治療用藥及補腦護腦保健食品。 -
維骨力不含鈣 能顧關節不補骨
醫美減重 / 養生抗老35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在日常門診諮詢中,最常被病人追著問:「骨質疏鬆要補維骨力嗎?一天要吃幾顆才夠?」這樣的問題有時一天還會被問上個好幾次,由此可見錯誤的觀念已深植國人心中。其實,會造成這樣的誤解純粹是因為一般人見到維骨力的「骨」字,便自動聯想到可以補骨,但其實它可是用來顧關節的。 -
女性多吃莓果類 有益預防心血管疾病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732這項研究的參與對象是93600名25歲到42歲之間的女性。研究結果發現,每週攝取三次或三次以上藍莓和草莓的女性,比起每個月只攝取一次或更少藍莓和草莓的女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減少了32%。 -
預防食道癌 飲食習慣不馬虎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547由於食道是人們每天使用相當頻繁的器官,種入口的食物都一定會過食道、最後才達到胃部,因此,食道癌的發生與「吃」有密切關係。雖說截至目前為止,醫學界對於食道癌發生的原因仍無定論,不過可以發現,經常食用速食、熱食、口腔衛生習慣不好、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民眾,都比較容易罹患食道癌。 -
神經滋養物質給力 小孩變聰明不是夢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851長期投入基因及生化研究的李政峰博士表示,人類聰不聰明、反應力好不好,主要是跟大腦神經傳導的途徑及效率有關,如果腦部的網路連結效率不好,吸收能力不佳,即使教導他們再多、再好的知識也沒有用。 -
多國研究:喝茶可預防骨鬆、心血管疾病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752關於茶的好處相當多,最近科學家還發現,喝茶對於預防如「骨質疏鬆症」或是「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有不小的作用。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5屆「茶與人類健康國際科學論壇」中,特別針對喝茶與健康的最新研究發現展開討論。 -
與「粽」不同 臺大端午呷健康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2231傳統粽子以糯米為主,不但膳食纖維含量低,而且份量大、油脂含量多,容易造成過多熱量的攝取,對於慢性病患者更是極大的負擔。有鑑於此,臺大醫院營養師群設計重量100公克的四款巧粽,冰Q粽熱量為90大卡,其他三種葷食米粽大約只有150大卡,比一般傳統粽子減少40%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