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骨科醫
-
88歲阿嬤長期腰痛隱藏危機! 醫師警覺揪出髖關節骨折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965在醫療的世界裡,有時候一個關鍵的眼神、一份細膩的判斷,足以逆轉病人的命運。1位88歲的婆婆因腰部疼痛前來就診,初步X光片僅顯示脊椎退化與骨刺等常見老化現象,並無明顯異常。然而,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江晏昇憑藉經驗與細心,並未就此輕忽。他進一步進行理學檢查與觀察病人行走狀況後,敏銳察覺到異狀,隨即安排進一步影像檢查,驚訝發現病人實際上罹患髖關節骨折,且因骨折錯位造成左右腿長度差距約3公分的「長短腳」問題。
-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需求攀升! 客製化手術讓行走更自然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423隨著人工關節材料的進步,現在耐磨度已大幅提升,抗磨損可達30年以上。梁峻銘院長會根據病患本身的關節排列方式進行手術,減少對軟組織的破壞,讓患者在術後行走感受更自然,手術方式會將骨頭調整角度控制在3至5度之間,以確保最少的破壞、最好的術後感受。此外,搭配導航機器人,可在各種角度下測量關節的張力與穩定度,讓手術更加精準,患者的關節使用壽命也能因此而大幅延長。 -
告別關節疼痛!微創人工關節置換術 助銀髮族舞動人生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5396人工關節置換後可用多久呢?梁峻銘院長提到,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依材質與加工技術而異,健保給付的人工關節一般可用10至15年,自費選項則能延長至30年以上,目前人工關節可使膝蓋彎曲達130至140度,足以應付日常活動,如使用蹲式廁所,只要術後保養得當,人工關節的耐用性足以滿足大多數病患的需求。 -
骨鬆病人服藥順從性低! 長效型針劑助穩定治療防骨折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663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助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醫師Olivier Q. Groot合作,分析台灣健康福利資料中2008年至2018年間,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從33%上升至69%;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 -
孩子O型腿別緊張! 骨科醫:這年齡以前矯正都來得及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0881名9歲女童Lucy因站直時雙膝間距過大,被母親帶至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求診,經骨科部蔡凱仁醫師診斷為「O型腿」(膝關節內翻)。與家屬討論後,醫師建議進行「微創生長板導引手術」,術後追蹤1年,Lucy的腿型恢復筆直,不僅家長放心,Lucy也重拾自信。 -
阿嬤拉個鐵門竟骨折! 「骨鬆332」自我檢測趨吉避凶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292骨質疏鬆症如同隱形殺手,悄悄地侵蝕骨骼健康,隨著年齡增長,骨鬆風險也逐漸升高。根據國民健康署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民眾骨質疏鬆的比例為8.1%,其中又以女性高於男性,女性約每10位就有1位罹患骨質疏鬆。臨床常見許多長者往往是在發生骨折就醫後,才驚覺骨質早已嚴重流失,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
手機時代隱形殺手! 拇指關節炎好發停經婦女阻礙生活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13765歲的江女士長年飽受拇指根部疼痛之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蘇昱仲門診就醫後,診斷為拇指基底關節炎(Thumb Basal Joint Arthritis),江女士在「懸吊帶懸吊術」手術治療1個月以後,重拾健康生活。 -
肌少症族群術後復健無力? 術前BFR訓練預先強化肌力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5216現代人想要維持身材而勤跑健身房「撸鐵」,重量訓練(阻力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肌肉生長、鍛鍊肌肉力量,還能預防並改善肌少症。重仁骨科醫院梁峻銘院長表示,對於老年人、手術後病人及肌少症的族群,在進行阻力運動時,搭配血液阻斷訓練法(Blood Flow Restriction, BFR),可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在低強度的狀態下模仿高強度的訓練結果,達到事半功倍的增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