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The Lancet
-
每4人有1位高血壓 部分吃藥仍難控制這方法可改善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2675按時服藥來控制血壓是不可或缺的,但部分患者在藥物治療上面臨血壓難以控制的困難,原因包含藥物的副作用、使患者體重過重或疾病本身為難治型高血壓等。王宗道理事長解釋,腎臟在血壓調控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高血壓導管治療可以透過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據目前臨床經驗,高血壓導管治療的療程僅1至1.5小時,且因為是微創治療,因此患者不需擔心傷口的問題,隔天即可出院。 -
台灣防疫策略受國際肯定 榮登醫學期刊《BMJ》部落格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598在醫師公會全聯會邱泰源理事長領軍下,台灣醫界全力配合防疫工作,利用健保卡系統和2018年開發的「醫療資訊雲端查詢(MediCloud)系統」,與出入境旅客的資料結合,開發即時警示系統。讓醫療服務提供者可以即時獲取病患的出國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以及在大型聚會的群聚感染情形,在確保醫師安全的同時對病患進行有效的檢傷分類和快速準確的診斷。另外為落實全面覆蓋式口罩供給,在藥師公會全聯會黃金舜理事長支持下,民眾憑健保卡可在6千多家藥局購買的「口罩實名制」控管系統,也是透過健保資訊發揮具體的作用。 -
強硬圍堵疫情降低感染率 全球疫苗量產前應堅守2原則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421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在藥品與疫苗問世前,降低新冠危險只能靠勤洗手、戴口罩、社交距離。醫學期刊《The Lancet》最新刊登研究發現,增加社交距離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機率,但必須將中國大陸與他國家分開來看。在中國採用的「中國文革式封城」,在非常強烈手段下才可以降低97 %感染率。 -
WHO暫緩奎寧治新冠 張上淳:台灣使用成效也不明顯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339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新冠肺炎治療指引第4版,有寫入可以使用奎寧類藥物治療,但沒有實際數據證明,因為不同國家臨床實驗結果不太一樣,部分有效部分沒效。諮詢小組一直保持比較保留態度,係因臨床效果看起來不佳,並且可能有副作用,死亡率也有一點偏高。 -
防疫期間少出門 每隔30分鐘起身走一走可遠離憂鬱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165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指出,從公衛角度而言,通常認為增加年輕人的活動主要是為了身體健康,例如提高協調技巧或骨骼強度,卻很少注意到運動對心理健康也有實證的效益。另外,輕度活動一般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活動,如隨意走動(購物、在家裡或學校走來走去)、鋪床、進餐,準備食物、帶狗散步、園藝和洗碗等。雖然這些類型的活動較為可行但因缺乏結構,此研究也提供了防治青少年憂鬱症具體可行的方向。 -
武漢兒童醫院發現2例新生兒感染 孕婦該定期產檢?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700王鐸聲指出,最近門診發現部分孕婦擔心被感染,而不願至醫院、未依照產檢時程回診。提醒孕婦,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進出醫院配戴外科口罩、勤洗手,回家後立即更換衣物並洗澡,就能避免感染。 -
氣喘藥物搭配維生素D 可望降低幼童發作風險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409柯延昆醫師解釋,氣喘就是過敏的症狀,當呼吸道接觸過敏物質,包括塵蟎、灰塵、冷空氣等,很可能引起發炎反應,導致呼吸道黏膜腫脹與分泌物增加,維生素D能夠舒緩發炎反應,另一方面來看,也就能降低氣喘相關風險。 -
從女性發生更年期的年齡 可推敲罹患心臟病風險
兩性關係 / 女人幫2692研究從全球15項研究中分析30多萬名女性的數據,發現在50歲之前就更年期的女性,比50歲之後才更年期的女性,更容易罹患非致命性心臟病,例如心絞痛或是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