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悶痛每分鐘只跳30多下 阿美族女孩險猝死

1781
【NOW健康 夏亞凡/花蓮報導】
醫師與患者合照
▲黃曲玥庭(中)成為花蓮慈院年紀最小就成功接受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的病人。(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阿美族的黃曲玥庭,今年15歲,就讀小學時,接受健康檢查,發現心臟異常,確診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平常並無異狀,但國三時,她心臟悶痛、站著就會頭暈、嘔心,甚至心跳只剩每分鐘30多下,去年8月接受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手術,免於猝死危機。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懷仁表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的發生率約為1/20000,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來自於母親懷孕時罹患有膠原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而將其抗體經由胎盤傳給胎兒,破壞胎兒的房室結傳導組織所造成。

張懷仁指出,一般人在走路、爬樓梯和運動時,身體的耗氧量會增加,心跳必需增快,藉此提供足夠氧氣供應血流,但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的病人心跳會跟不上,造成運動不耐,身體承受不了,稍微一動就會「很喘」、「頭暈」。此外,心臟也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擴大,最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有發生猝死的危險性。

黃曲玥庭是在7年前確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所幸並無合併其它心臟血管的畸形病變。這些年來,定期回診,但去年4月起,她的心臟功能越來越差,經常站著洗碗,不到10分鐘,整個人就暈過去了,一個星期進出醫院3、4次。

經過花蓮慈濟小兒部鄭敬楓主任與心臟內科顧問醫師黃水坤及醫師張懷仁討論後,評估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是目前對玥庭最好的治療方式,去年8月份,花蓮慈院醫療團隊完成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玥庭於術後4天順利出院,成為花蓮慈院年紀最小就成功接受人工心律調節器置放的病人,術後1個多月,玥庭就在學校運動會中,完成100公尺的接力賽跑,並開始練習她最愛的街舞。

張懷仁說,治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斷,主要以裝置人工心律調節器為主,但面對年紀小的患者,原則是「能等盡量等」,最好等到病人身體發育完成、體重達到標準後,再執行置放手術。

張懷仁表示,玥庭裝上了最新型核磁共振檢查相容性雙腔型人工心律調節器,可接受全身性核磁共振照影檢查,電池壽命可達8至12年,每年必須固定回心律調節器特別門診追蹤,檢查電線功能和電池剩餘電量。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