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睪丸生殖細胞癌常見於白種人,亞洲人少見,平均每10萬人口中,只有1.5個新病例,常見於15~40歲男性族群。此癌成因尚未清楚,但大都有染色體12的變異。得病的高危險族群,首見於隱睪症者,其餘為Kleinfelter症候群(睪丸發育異常、染色體變異疾病,XXY染色體)、有家族史、1側已得過睪丸癌之人。依據侵犯的範圍及腫瘤指標的異常程度分為3期(I、II、III,每期又細分a、b、c期),而本病例屬最壞的IIIc(高度危險群),且發病原因不明(非前述得病的高危險族群)。
此病在病理上分為精子細胞瘤(Seminoma)和非精子細胞瘤(Non-seminoma)。本病例為非精子細胞瘤(Non-seminoma),治療以化療為主,即使在晚期(III),仍有80%的治癒率,但本病例為IIIc,則降至40%。另外,精子細胞瘤(Seminoma)之治療則以放療為主,早期的患者可達90%的治癒率,近期有最先進的導航螺旋刀,可使得治療更為精準,減少副作用,這對此種長期存活的患者尤為重要。
睪丸生殖細胞癌在國內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如何預防此病,實有困難。除了隱睪症者,可將其睪丸放回陰囊(或切除)外,別無特殊方法。本病常見於15~40歲的年輕男性,這是生命最旺盛,並對社會貢獻最高的族群,此病極惡性,一不小心,可能很快致死,但它又是治癒率極高的病。因此,建議年輕男性可自我檢查有無睪丸腫塊,如有疑慮,應儘早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