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腦瘤標靶藥物健保給付 多型神經膠母細胞瘤患福音

2577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
惡性腦瘤標靶藥物健保給付 多型神經膠母細胞瘤患福音
▲ 馬辛一進一步說明,目前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治療方式多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是由於需保留患者腦部的運作功能,無法將重要功能區及結構旁被浸潤的腫瘤切除乾淨,所以,後續還需要仰賴放療與化療。
 台灣罹患惡性腦瘤的人數一共有595人,其中高達256人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BM:Glioblastoma multiforme),占了惡性腦瘤人口的4成之多。這個可怕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具有高度的侵犯性,惡化速度相當快,且大多都會復發,患者的5年存活率不到10%,目前治療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方式有限,因次被許多醫師視為最難治療的惡性腫瘤之一。

 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馬辛一表示,神經膠母細胞瘤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癲癇、人格突然改變而暴怒急躁、肢體無力不平衡、視野變窄、語言困難等,症狀多變且不典型,因此不易被診斷。因此醫師提醒,若民眾有上述症狀持續發生,應請專科醫師診斷,可接受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或磁振攝影等方式,若發現腫瘤才能早期確診類型與期別,及早接受治療。

 馬辛一進一步說明,目前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治療方式多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是由於需保留患者腦部的運作功能,無法將重要功能區及結構旁被浸潤的腫瘤切除乾淨,所以,後續還需要仰賴放療與化療。可怕的是腫瘤對於放化療容易有抵抗性,而且當腫瘤復發時,第一線已經使用過的化療藥物效果又不佳的時候,在過去,患者並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藥物,僅僅能夠再次接受放療,甚至進入安寧照護階段。

 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長曾漢民醫師指出,雖然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在面對治療選擇稀少的困境之下,還好衛生署已經在去年(100年)核准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於復發病人的身上,成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疾病復發時的曙光,而不再是別無選擇。

 曾漢民則指出,因為腦部是血管最多的部位,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腫瘤組織更可見許多血管增生的狀況發生,而目前可知,阻止血管增生,確實可以抑制腫瘤成長。且根據臨床顯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於復發之後,在單獨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後,中位存活期可長達9.2個月;而以MacDoland影像評估準則在開始標靶治療6 個月時,有將近一半的患者病情並無惡化 。

 曾漢民最後表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因具有正常化血管與改善血管滲透性,因而能使血液液體滲透減少,以至於讓血管外面組織間隙的壓力下降,進而降低腦壓與腦水腫的狀況,患者同時可減少或停止類固醇藥物的治療,改善行動能力,且提升生活品質。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