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馬姍妤/台北報導】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不少疾病與腸道菌相有關,如肥胖、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過敏、憂鬱症、失眠、巴金森氏症等。而現代人外食多、蔬果攝取不足、生活壓力大,為了腸道健康,許多人會選擇食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這也讓益生菌成為最受歡迎的保健食品之一。
到底什麼是「益生菌」?根據研究發現,人體腸子裡超過1,000種菌種,這些菌種可分為好菌、壞菌和中間菌,數量多達100至200兆個,而其中有益健康、幫助腸道菌種平衡的微生物都稱為益生菌。聯青整合醫學診所醫師王峰表示,健康的腸道並不是壞菌越少越好,而是腸道內好壞菌要達到動態平衡,一旦菌叢生態失衡,壞菌多過好菌,就會導致便秘、腹瀉及各種疾病的發生,間接降低免疫力,進而影響健康。
如何增加腸道益生菌,以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呢?王峰說明,如果是腸道健康的人,並不需特別補充益生菌保健食品,可直接攝取天然益生菌食品,如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乳酪、泡菜、味增、納豆、醋、起士等發酵食物;若是外食族或平日工作忙碌、壓力大者,因容易重複食用某類食物或吃進過多加工食品,可適量補充益生菌保健食品保養腸胃,讓腸道增加好菌,並維持菌叢種類的多樣性。
另外,補充益生菌的同時也要多攝取天然「益生質」,益生質是益生菌喜歡的食物,如膳食纖維、寡醣(洋蔥、牛蒡、香蕉、蘆筍、蘋果)、蔬果、全穀類等,提供益生菌養分並好好養在腸道內,好菌一多自然菌相生態就平衡,對腸道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如何挑選適合的益生菌保健品?王峰指出,每個人的菌相與菌態都不同,別人推薦的益生菌不見得對自己有用,個人吃什麼菌也沒有定論。挑選益生菌可掌握3原則:選擇菌種多樣化產品、挑有信譽及認證的品牌、交替不同品牌食用。
若已有因腸道引起的健康問題,要精準的「少什麼、補什麼」不亂槍打鳥補充益生菌的話,王峰建議,可透過糞便檢測分析,或是做個人化益生菌檢測分析,找出最適合的腸道益生菌予以補充,進而修復腸道黏膜,提升免疫、改善健康。
最後醫師提醒,不良的生活習慣、基因體質、壓力或是服用抗生素,都是破壞腸道菌叢平衡的原因,其中不可控的因素是壓力,壓力越大,腸道失衡速度越快速,除了增加腸道內好菌外,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調整壓力,都是維持腸道健康的基本功。
延伸閱讀
-
糞便移植又名腸道微菌叢植入術 高醫有12例成功個案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04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糞便移植正確名稱為「腸道微菌叢植入術」,是用健康人體的糞便,來治療反覆性困難梭菌腸炎等特殊腸道疾病。治療過程先用生理食鹽水混勻稀釋糞便,經過濾雜質後,透過大腸鏡植入患者的腸道,或使用鼻胃管、胃鏡由上消化道植入腸道內。 -
創60年院內新紀錄 臺北榮總首例小腸移植成功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1262臺北榮總創下建院60年來新紀錄,完成第1例小腸移植案例,移植團隊兒童外科醫師蔡昕霖表示,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複雜且艱鉅的治療,每年全世界執行的個案數目總合約為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以及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 -
喝咖啡有益腸道菌群健康 可望降低罹患慢性病風險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632最近有個新的研究顯示,常喝咖啡的人能擁有更健康的腸道菌群,幫助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研究由論文的第1作者,貝勒大學的Shawn Gurwara博士,在2019年度美國胃腸病學學會(ACG)中發表。 -
小時胖不是胖? 高熱量飲食導致小四學童脂肪肝炎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1422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王小弟身高約160公分,體重75公斤,高壯體格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飲食方面也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直到學校健康檢查才發現GPT指數高達185,才讓父母驚覺大事不妙。 -
為癌而跑凝聚癌友向心力 傳遞健康理念克服罹癌陰影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1286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王照元理事長指出,根據臨床顯示,每5名就有1名癌症患者死於營養不良,許多癌友往往因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導致減低化、放療的效果,甚至降低存活率。因此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外,也要有更好的抵抗力去對抗病魔,日常飲食搭配補充「低醣、優脂、高蛋白」專業營養,能使療程更順利,降低治療副作用並提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