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70歲的陳姓阿嬤,近期與家人互動的時候,偶爾會忘記近期才說過的話,也不時出現跌倒的狀況,日前在家人陪同下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腦部磁振造影檢查(MRI),發現大腦海馬迴有萎縮現象,側腦室空間有也明顯擴大,後續經專科醫師確診為早期失智症。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失智症是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人常形容老了容易老番癲、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走路不穩、跌倒等現象,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就很容易忽略了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可分為:
1.神經退化性: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等。
2.血管性:常與中風相關。
3.續發性:因為其他原因造成失智症狀,包括酒精成癮、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頭部創傷、梅毒、甲狀腺功能低下、硬腦膜下出血、腦部腫瘤等。
失智症狀幾乎不可逆 及早治療可延緩發生
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患者占6成以上,其次是與腦中風相關的血管性失智症,約占1成,只有少於5%失智症為可逆性。因此,若能盡早找出可逆性的失智原因,或早期篩檢出高失智風險者,立即給予治療或介入,便可能改善或延緩失智症狀的發生。
沈彥君醫師也提醒民眾,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高齡、女性、和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頭部外傷、唐氏症),也是高危險族群。失智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多元,以阿茲海默症為例,可發現患者大腦中有類澱粉蛋白的異常沉積,影響了腦部功能及腦部萎縮(特別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另外,少部分的失智症可能與腦部腫瘤、常壓性水腦、腦創傷、顱內出血等相關;以上狀況大都可藉由腦部影像呈現,因此影像檢查在失智症的診斷,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失智症無法治癒 如何降低風險成公衛議題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但可幫助延緩退化的狀況,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成為很重要的議題。全球失智人口增加,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約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國外失智症研究已實證,日常生活控制三高、戒菸、避免心血管疾病可降低失智症風險。每年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提醒民眾除了避免心血管疾病,也要評估自身與家人的風險因子,並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即時掌握身體狀況、才能做最精準的預防介入。
更多NOW健康報導
▸壯陽藥含西地那非別亂吃 下場可能小弟硬不起來反要命
▸「處暑」過後夏去秋來 中醫講究肺氣調養防溼疹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