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生長位置不同症狀各異 手術方式該如何選擇?

6537
楊芷晴 報導
子宮肌瘤生長位置不同症狀各異 手術方式該如何選擇?
▲莊斐琪醫師提醒,未開刀選擇觀察肌瘤的患者,或切除肌瘤後也可能再復發,建議半年至1年定期追蹤。(圖/莊斐琪醫師提供)

【NOW健康 楊芷晴/高雄報導】子宮肌瘤是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大約有3分之1的育齡女性都有大小不等的子宮肌瘤問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莊斐琪醫師表示,子宮肌瘤與雌激素相關,所以育齡女性一旦有肌瘤,會隨年齡增長變大或變多,直到停經後才可能停止生長。至於肌瘤該不該積極治療,則依表現症狀的嚴重程度,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子宮肌瘤依生長位置 可分黏膜下、肌肉層、漿膜下3部位


大多數子宮肌瘤沒有症狀,但症狀表現會與肌瘤位置、大小和數目息息相關,子宮肌瘤生長位置可分為黏膜下、肌肉層、漿膜下3部位。


▸黏膜下:黏膜下的肌瘤會往子宮內腔生長,臨床症狀通常較嚴重,小小1顆就可能造成子宮不正常出血、經血量大導致嚴重貧血,甚至伴有痙攣性疼痛。


▸肌肉層:最為常見,肌肉層的肌瘤長在子宮壁內,症狀因人而異。


▸漿膜下:漿膜下的肌瘤在子宮最外層,往往長到很大都不一定有異常出血症狀。少數肌瘤可能壓迫旁邊其他如膀胱或直腸等器官,出現頻尿、尿液滯留或便秘等症狀。


▲子宮肌瘤位置分布。(圖/莊斐琪醫師提供)


醫學上,目前並無特效藥物能讓子宮肌瘤消失,醫師問診時會先了解患者疾病史、有無生育需求,對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會進行陰道內診,再透過超音波檢查了解子宮肌瘤大小、數量及位置,有些患者需要進一步利用子宮鏡確認子宮腔內肌瘤生長的狀況。


後續的處理方式必須個別評估,包括:症狀、經期紊亂、不正常出血的困擾程度、出血量大是否造成貧血,或是經追蹤發現腫瘤長大速度較快、症狀變明顯等,來決定是否需要採取手術治療。


術中可使用預防沾黏輔助品 降低術後併發症


以往傳統的子宮肌瘤手術必須剖腹,傷口大、恢復慢,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現今運用腹腔鏡的微創手術已相當普遍,可以單孔或多孔微小傷口進行手術,因傷口小術後復原快。然而子宮內血管分布豐富,肌瘤切除很容易出血,若能減少術中出血量,必能加快復原狀況;另外,腹腔內傷口癒合過程有機會造成腸沾黏,這會導致術後經常性腹脹、腹痛等後遺症,也應盡量預防。


醫師通常會於術前與患者說明,建議術中可選擇具有血管組織封合及預防沾黏雙重功能的噴霧型生化製劑,利用噴霧的方式在腹腔鏡下均勻噴灑於手術部位,快速透過封合作用有效減少傷口縫合後的滲血同時可降低和周邊組織發生沾黏的機率。


害怕肌瘤切除手術或想保留子宮的患者,目前也有高能量聚焦的「海扶刀」無創治療選擇,利用超音波的高能量聚焦原理將熱能投入肌瘤,讓肌瘤產生熱凝固壞死,再隨著時間慢慢吸收,不會產生傷口,可提供患者另一種選擇,但須事先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


莊斐琪醫師說明,部份多顆、大顆或肌瘤生長位置較深的複雜病例,過去會利用傳統剖腹手術處理,如今達文西機械手臂可幫助醫師精準切除、修復和縫合,讓這類患者也能享受微創手術帶來的好處。已無生育需求的患者,若因肌瘤造成身心困擾,可考慮將整個子宮摘除,技術上莊斐琪醫師提到以自然孔內視鏡搭配達文西機械手臂經由陰道手術是個很另病人滿意的選擇,沒有外在傷口、隔天便能下床洗澡、住院天數短、術後復原快,約手術1周後可正常上班。


切除肌瘤後也可能再復發 必須半年至1年定期追蹤


微創的肌瘤或子宮切除手術後1周內避免讓傷口直接碰水,若想洗澡可於肚皮小傷口上貼防水膠片,術後1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若選擇自然孔進入的全子宮切除手術,由於腹壁上沒有傷口,手術後隔天即可洗澡,恢復迅速;值得注意的是,術後1個半月,應避免性生活,以免陰道傷口癒合期再出血。


莊斐琪醫師提醒,未開刀選擇觀察肌瘤的患者,或切除肌瘤後也可能再復發,建議半年至1年定期追蹤。至於許多民眾會聯想肌瘤與雌激素相關,擔心豆漿不能飲用,她認為肌瘤與個人體質、基因也有關,含雌激素飲食切忌過量、適量攝取即可。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不想與飛蚊症共存! 雷射治療掃除眼前黑點改善近8成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