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中報導】國內本土疫情連環爆,民眾對於久咳不止,特別提高警覺!16歲欣怡(化名),連續幾天久咳不止,家人以為欣怡罹患新冠肺炎,急忙將她帶往醫院進行快篩,儘管血液及鼻腔篩檢結果為陰性,但卻在胸部X光中發現右側肺部已經白成一片,在經過詳細檢查後,竟是一顆由肋膜長出,大如手球的惡性肉瘤。
兒童癌症與成人癌症不同 基因突變是主因
不過,欣怡在接受手術切除及化學治療之後,卻無法完全消滅腫瘤,所幸在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查腫瘤惡性突變基因後,確認該腫瘤為NTRK基因融合變異所致,而國內已經有適合的新型癌症標靶藥物可供使用,經過治療後,殘存腫瘤已經消失,持續追蹤1年後仍非常穩定。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翁德甫醫師表示,臨床報告顯示,台灣18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每年罹患癌症的新發病個案中,有超過一半為實體腫瘤,然而兒童癌症發生的主因與成人癌症不同,成人癌症常常與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例如:抽菸、喝酒、不良飲食所致,但兒童癌症則多為病童基因突變所導致,與家族遺傳、飲食或生活習慣無關。
人體細胞可以控制細胞的正常分裂與成長,然而兒童癌症發生的原因往往就是促進細胞增生的「油門」基因與抑制細胞增生的「煞車」基因先後發生突變所導致。因此尋找合適的標靶藥物,直接抑制突變的腫瘤基因,就會產生很好的療效。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 找到兒童癌症致病基因
翁德甫醫師說明,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率高出成人許多,過去透過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或是開刀手術切除腫瘤,治癒率大概都有近8成以上,然而對於一些罕見惡性肉瘤或是具有神經組織分化出的惡性腫瘤,由於容易對化療或放射治療產生抗藥性,倘若無法完全切除,則醫師將無計可施。
而腫瘤組織切片在病理染色下,雖然有機會可以檢驗出腫瘤標靶基因,但非常耗時、昂貴且敏感度不佳,因此常常無法提供足夠的資訊給醫師進行標靶藥物的選擇與治療。
所幸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來臨,讓上述少見而難治的兒童癌症患者多了一線希望,翁德甫醫師指出,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找到兒童少見癌症的致病基因(Driver gene)突變後,若確定為NTRK基因融合所導致之惡性腫瘤,可以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抑制TRK致病基因的過度活化,即可讓腫瘤縮小,進而接受後續切除手術,倘若仍無法切除,也可以持續服用標靶藥物,抑制腫瘤生長。
兒童癌症是每一位父母親的痛,然而面對困難或罕見兒童癌症,只有不斷尋找更進步更準確的診斷與治療方式,才能讓病童恢復健康,也能讓家庭恢復完整。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又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居10大癌症榜首
▸別傻了!想拿牙膏用來肌膚美白除斑 真的不要異想天開
延伸閱讀
-
確診能吃什麼?名醫建議8種食物 備妥3種舒緩不適藥物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111亞洲換心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也確診了,他在第一時間發訊給院內同仁,分享自己罹病經驗,在400多字短文中,提醒3大重點,並建議員工如也染疫,可多吃8種容易下嚥的食物、3種能舒緩不適的藥物。 -
幼兒染疫腳痠腳痛、走不動 當心可能橫紋肌溶解症惹禍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760「橫紋肌溶解症」常見於激烈運動或病毒感染,臨床報告顯示,少部分兒童感染流感病毒後,因病毒侵犯肌肉組織,以致引發橫紋肌溶解症。相較之下,新冠病毒併發橫紋肌溶解症個案更為少見,但國外文獻已有多名案例報告。 -
發燒、畏寒以為染疫 全身冒鮭魚色紅疹確診染「這病」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271個案一度以為自己感染新冠病毒,所幸至亞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接受血液檢查,結果發現,患者發炎指數上升,血清蛋白鐵指數偏高,最後確診為「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 -
染疫幼童重症及致死率莫輕忽 兒童疫苗怎麼選?專家說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804首批BNT兒童疫苗16日抵台,最近將於校園開打,專家提醒,不管是莫德納或是BNT兒童疫苗,幼兒施打後,都可降低住院率、重症率與死亡率,而肥胖,或患有癲癇顯、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神經系統疾病、免疫不全等病童更應接種疫苗。 -
清冠缺貨!染疫兒童發燒如何自救? 中醫師教你這樣做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497疫情嚴峻,現在家長最怕就是小孩發燒了,怎麼辦?還要再餵1次退燒藥嗎?若孩子在這段時間快篩陽性出現反覆性發高燒,常因擔心「燒壞了腦子」,直覺地餵食退燒藥,發燒總是讓家屬非常的緊張,特別是在這段最煎熬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