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台灣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症,且醫師發現近期不少人不敢回診,但高血脂患者染疫死亡風險比正常人高2.13倍,且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卻僅5成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內。
高血脂高風險族群治療目標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建議下降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mg/dL),藉此降低併發心、腦、周邊血管之嚴重疾病的機會。
▲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教授說明2022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內容。(圖/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提供)
高血脂族群中的3大高風險族群 應積極降低壞膽固醇指數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黃柏勳教授指出,同時合併有「缺血性腦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等疾病者,是高血脂族群中的高風險族群。
研究顯示,LDL-C每增加39mg/dL,將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心症風險,除中風外,也會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發生機率;而當LDL-C增加10mg/dL,則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
黃柏勳表示,近6成冠心症患者會同時合併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高風險患者應積極降低LDL-C指數。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黃柏勳理事長分享台灣高血脂現況與未妥善控制的風險。(圖/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提供)
高血脂患者應加強血脂控制 勿隨意停藥
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暨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黃啟宏醫師強調,曾罹患心、腦、周邊血管疾病的高血脂患者應該嚴加控制血脂;若隨意停藥,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機率就越高!
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教授強調,高風險患者應盡早使用中高強度的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續發風險。
血脂控制達理想目標 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李貽恒教授表示,國內4大醫學會近期聯合公布了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針對高危險族群,包括冠心症患者、動脈硬化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建議應控制LDL-C指數至70mg/dL以下。
對於更高危險的患者,例如有多次心肌梗塞病史、或心肌梗塞合併糖尿病、或曾做過心導管證實有多支血管阻塞、或冠心症合併周邊動脈都發生阻塞時,則應考慮將壞膽固醇指數降至55mg/dL為目標。
相較於較早以前100mg/dL的血脂控制目標,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佐證,LDL-C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mg/dL),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
更多NOW健康報導
▸台灣艾捷隆基因檢測獲CAP認證 加速亞太生殖醫療佈局
▸角膜塑型片矯正近視知多少? 睡不足8小時效果打折扣
延伸閱讀
-
心臟病患染疫重症率更高! 醫揪高風險病人還包含這些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193新竹台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劉聖甫醫師表示,目前尚未有統計數據顯示患有心臟病的病人是否更容易感染 COVID-19,任何人被感染的風險都是一樣的,但是心臟疾病或是有潛在心臟病的民眾,若是受到感染可能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出現感染症狀或其他嚴重問題。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感染 COVID-19 的人會有輕微的病毒性疾病,包括喉嚨痛、咳嗽、疼痛和發燒,但約有5%的被感染者會出現胸部感染或肺炎。 -
顱內動脈取栓術救回缺血性腦中風 FAST降低失能風險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920宜蘭1位49歲的莊小姐被送進醫院急診時,已呈現昏迷狀態,透過電腦斷層腦血管攝影檢查,發現為基底動脈阻塞所造成的急性缺血性中風,中風指數已到29,屬於重度中風,所幸送醫及時,經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羅揚嵐主任採取顱內動脈取栓術,將血管內血栓移除,莊小姐在11天後已可出院,回到工作崗位。 -
3金影帝吳朋奉驟逝 生前曾說過常喘不過氣是警訊
健康養生 / 名人健康2673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提醒,心肌梗塞並非只是心血管患者的專利,若有長期菸癮也容易導致心肌梗塞。「沒想到我的菸癮,竟然傷了我的心!胸口悶悶的,應該只是工作壓力大的心理作用。」有長期菸癮的周先生一直以為抽菸只會危害到肺部,沒想到也是引發心臟疾病的主要因素。 -
害怕疫情不赴醫 8旬嬤錯過黃金救治右側全癱留遺憾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030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紫英表示,事發當天,張奶奶一如往常整理菜園,起身時覺得右腿痠麻,以為是蹲太久所致,休息一下應該能改善,但到了中午吃飯時,右手竟無法持筷、拿湯匙,甚至需要家人協助餵食,直至晚上因症狀仍無改善,家人才認為事有蹊翹,緊急將她送醫治療。 -
高濃度塑化劑干擾荷爾蒙 提高冠心症罹患風險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917台大醫院教授蘇大成表示,塑膠成品幾乎都會添加塑化劑,才能讓成品具有柔軟、易彎曲、摺疊、彈性佳等特性,因此,不管是居家環境,還是辦公室中的日常塑膠用品,甚至醫院中的生理食鹽水點滴袋、管線皆含有DEHP塑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