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密切追蹤很重要! 中醫治療用藥選穴穩定病情

3209
陳郁茹 報導
B型肝炎密切追蹤很重要! 中醫治療用藥選穴穩定病情
▲中醫師康涵菁表示,B型肝炎以中醫來看,可分「肝膽濕熱型」、「肝鬱脾虛型」、「瘀血阻絡型」,民眾平時在用藥之餘,可多按壓「太衝穴」、「曲泉穴」、「足三里穴」達到保肝,疏肝理氣與提升正氣之功效。(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B型肝炎在台灣相當盛行,目前國內約有200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主要傳染途徑是透過母子間的垂直感染及體液、血液的水平感染,通常成年後才感染者,有可能會產生急性肝炎的症狀,甚至少數人會轉為B型肝炎帶原者。中醫師康涵菁表示,B型肝炎以中醫來看,可分「肝膽濕熱型」、「肝鬱脾虛型」、「瘀血阻絡型」,民眾平時在用藥之餘,可多按壓「太衝穴」、「曲泉穴」、「足三里穴」達到保肝,疏肝理氣與提升正氣之功效。


B型肝炎依症狀可分3類 中醫對症下藥緩解病痛


康涵菁說明,古代中醫並無B型肝炎這個病名,主要是後代醫家以肝炎的症狀去做歸納後,發現許多針對B型肝炎的治療與整理,個別分散在「黃疸」、「瘟黃」、「鼓脹」、「積聚」等範疇。她接著提到,肝炎的病位在肝,可能進一步累及膽、脾、腎,外因多由外感濕熱或疫毒所引起,內因則是可能潛在肝鬱氣滯與脾虛的體質,根據急性或慢性發作的不同症狀,可以分作3大症型:


1.肝膽濕熱型


▸症狀:眼白發黃、噁心食慾低下、脅肋悶痛、小便赤黃、舌苔黃膩


▸治療:此類型以實證為主,多出現在急性發作期,治療要以袪除濕熱,疏肝利膽為方向,用藥可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或是龍膽瀉肝湯,並判斷濕熱的比重去做加減。


2.肝鬱脾虛型:


▸症狀:腹脹脅痛、大便溏瀉、身倦乏力、舌邊齒痕


▸治療:此類型為虛實夾雜,多出現在慢性期,治療以疏肝健脾為主,用藥可使用加味逍遙散、四逆散或是香砂六君子湯,並判斷虛實的比重去做加減。


3.瘀血阻絡型:


▸症狀:脅肋刺痛、肝脾腫大、蜘蛛痣、魚際發紅、舌質紫黯


▸治療:此類型同樣也是虛實夾雜,多出現在慢性期或是早期肝硬化,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用藥可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依據瘀滯的輕重去做加減。


除了方劑以外,某些特定藥物經過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具有改善B型肝炎的作用,康涵菁舉例,像是虎杖和貫眾等清熱解毒藥能夠協助抵抗病毒,黃耆與刺五加等補氣藥可促進自身免疫,丹參和赤芍等活血化瘀藥可改善肝內循環,枸杞子、黃精及靈芝等補益肝腎的藥物則可保護肝細胞並促進再生。


B肝病人多按壓3穴位 可達保肝、提升正氣之效


中醫用藥之餘,康涵菁建議B肝患者,平常可透過按壓穴位,達到保護肝臟,疏肝理氣與提升正氣之功效:


1.太衝穴:


▸位置:腳背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凹陷處。


▸作用:屬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急慢性肝炎所造成的不適。


2.曲泉穴:


▸位置:膝關節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處。


▸作用:屬肝經的合穴,具有清肝火、利濕熱的作用,還可協助調節肝臟血流。


3.足三里穴:


▸位置:膝蓋外膝眼處下三寸,脛骨旁開一寸處即是穴。


▸作用:屬胃經的合穴,由於肝炎病人經常會覺得腹脹噁心,可藉由足三里穴改善脾胃機能,並進一步提升後天之本,增強免疫力。


清肝茶飲別亂喝 良好作息飲食更重要


康涵菁特別指出,B肝患者在病況穩定時期,若想喝些茶飲調養,切勿自行服用坊間清肝火、解肝毒的藥物,因為長期喝太多清熱解毒的中藥茶,反而容易傷害正氣、損及脾胃。建議患者可以選擇性質較為平和的保肝健脾茶,藉由扶正去改善肝功能。


保肝健脾茶


▸材料:黨參6g、白朮6g、茯苓6g、枸杞子9g、五味子6g、紅棗5顆。


▸作法:將上述藥材清洗過後稍作浸泡軟化,放入1000c.c.的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5至20分鐘,將藥渣濾出取汁放溫後飲用。


▸作用:黨參搭配白朮與茯苓可健脾補氣,提升免疫力,枸杞子能夠滋補肝腎,搭配五味子可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紅棗補中益氣以外,其內含有三萜類化合物的成分,可以協助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最後,康涵菁叮嚀,肝炎患者須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尤其要在肝膽經運行的時間,也就是每日晚間11時至凌晨3時進入熟睡。同時也應減少抽菸喝酒,多攝取新鮮的蔬果,並避免加工食品、受潮食材或是受到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以免造成肝臟進一步的損害。另外,B肝患者一定要持續追蹤肝臟功能,一旦感到異常疲倦、厭食、茶色尿液甚至出現黃疸,就要趕緊就醫治療。


核稿編輯: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婚後、備孕基因檢測防遺傳疾病 凍卵同步檢測超前部署
▸夏天吃芒果消暑解熱 中醫師告誡這種皮膚病患者要忌口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