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女性未定期乳癌篩檢! 調查:9成認為應下修年齡

3313
連慧婷 報導
過半女性未定期乳癌篩檢! 調查:9成認為年齡應下修

【NOW健康 連慧婷/台北報導】乳癌長年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更為婦女常見死因第2名,且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逐年緩升,是大家顯而易見卻視而不見的「粉紅灰犀牛」。因此,在3月「婦女月」的尾聲,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27日舉辦「粉紅灰犀牛來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發佈記者會,公布史無前例針對國內女性及病友的雙軌調查研究,並提出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6大呼籲。


4成女性因政府未補助不接受乳篩 多數認為應下修年齡至40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顯示,有61.5%的一般女性及過半(52.7%)的乳癌病友罹癌前沒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習慣。值得警覺的是,女性中知道乳癌可篩檢,但卻未進行定期篩檢比例高達61.8%,僅有38.8%受訪者有定期篩檢的習慣。


然而,一般女性不篩檢的主要原因竟是年齡未到政府補助(46.3%),而乳癌病友罹癌前不篩檢的主要原因則是自認不需要檢查(42.3%)。另外,「自認不是高危險群」、「不知道要篩檢」與「害怕篩檢造成的疼痛」也都是受訪者不願篩檢的原因選項。


乳癌篩檢政策意向調查上,有高達98.0%的一般女性及97.8%的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年齡應下修至40歲,更有93%的一般女性及77.4%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可調整為差額負擔,即補助既有乳房攝影費用,升級費用由使用者自付,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2023年全台乳癌篩檢率僅3成3,低篩檢率將嚴重影響早期治療的潛在機會。因此,協會在乳篩政策上提出「乳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及「篩檢升級自由選」2大呼籲,一方面因應目前各年齡層病友人數緩增現況,有助於落實早期治療的目標;另一方面透過差額負擔方案自由選,女性可自費補足差額,選擇精準性較高、檢查不適感較少的篩檢方式,有助於提升女性篩檢意願,也不會造成政府預算壓力。


中華民國放射醫學會醫師姚敏思補充,根據2004至2019年乳癌篩檢與乳癌確診期別分布統計可以看出,未篩檢族群確診乳癌第3、4期的比率高達32.5%,是曾篩檢族群13.1%的2.5倍,顯見擴大篩檢率對於早期發現有重要幫助。針對下修乳篩年齡的呼籲,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於記者會中表示,國健署目前提供的是國際上認可的篩檢方式,會持續研究國際上相關數據,朝向篩檢年齡「下修」跟「上修」的方向努力幫助病人。


女性擔心罹癌造成經濟負擔 能接受的自費預算較低


調查顯示,女性面對罹患癌症最害怕的事情前3名,不管是一般女性及病友,第1名皆為害怕造成個人及家庭經濟負擔(一般女性46.0%、病友49.3%),第2、3名則分別為害怕造成家人照顧負擔(一般女性14.3%、病友10.1%)及害怕治療副作用(一般女性11.7%、病友14.4%)。而在治療負擔調查上,可發現有67.4%的一般女性及70.2%的病友最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在50萬以內,且有約半數的一般女性(46.2%)及病友(52.0%)傾向只採取健保方案治療。


黃淑芳指出,透過調查可看出,不管是一般女性或病友,一旦罹癌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多數傾向優先選擇健保治療,但早期乳癌患者如想使用療效較好且能減少後續復發機率的藥物,往往1年動輒須自費百萬元,與受訪者能接受的50萬自費預算相差1倍,僅能負擔實際支出的一半。因此,我們呼籲健保應納入更多早期乳癌用藥,將更具效益且有效減少病友的經濟負擔。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低篩檢率將嚴重影響女性早期治療的潛在機會。(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展庚則認為,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藥物尚不足,復發及死亡率無法改善,應儘快納入如針對較惡性疾病進程快速的乳癌亞型(如HER2+、TNBC)的新一代藥物,讓病患獲得完整治療。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目前健保署給付39種乳癌用藥,今年2月給付了1年自費高達700萬的三陰性乳癌抗體組合藥物,預估有450位病人可以受惠,5月也開始針對三陰性乳癌的BRCA的基因精準檢測(NGS)做定額給付,提供第1線醫師更多武器協助病人對抗癌症,健保署會朝著協會提及的6大呼籲方向努力。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目前健保署給付39種乳癌用藥,提供第1線醫師更多武器協助病人對抗癌症,健保署會朝著協會提及的6大呼籲方向努力。(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核稿編輯:陳如頤


# 首圖來源/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肺癌精準治療!揪跨癌別特定基因 及早用對標靶助延命
▸【下班聊健康】不想毛手毛腳!除毛大小事專家解迷思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