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乳房切除
-
乳癌術後有沾黏!致肩關節活動受限 醫:經復健可改善
癌症新知 / 乳癌317745歲陳小姐患有乳癌,接受手術治療成功後,患者卻發現自己手術側的肩關節活動度受限,且疤痕處有刺痛感,到醫院進行復健,狀況才大為改善。 -
乳癌及早發現治療仍可正常生活 不同治療副作用大不同
癌症新知 / 乳癌3437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副院長温義煇表示,乳癌近年來高居國人10大好發癌症之首,所幸國內乳癌篩檢普及,早期診斷率及治療成功率相當高,因此早期乳癌的治療副作用,對病人日後恢復正常生活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重視。 -
隆乳後乳癌重建易有併發症風險? 台灣實證研究揭謎底
醫美減重 / 美容整形3278隆乳手術一向是整形外科諮詢度熱門的手術,但若隆乳後的女性因罹患乳癌,需要進行義乳重建,是否會有負面影響呢?亞大醫院鄭旭棠醫師完成「隆乳病患義乳重建手術後」實證研究,發表於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期刊《英國美容外科期刊》(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獲得國際醫界高度肯定。 -
男性乳癌發生率是女性200分之1! 乳房重建不可輕忽
癌症新知 / 乳癌2643根據108年國民健康署數據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每天平均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而失去性命。然而,乳癌並非女性專有,男性也會發生,比率約女性的200分之1。 -
女星39歲罹乳癌標靶藥物控制 醫:有家族史應提早篩檢
癌症新知 / 乳癌3579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治醫師季懋欣表示,由報導與相關資料判斷,39歲確診乳癌相對其他患者比較早,比較可能原因在於遺傳或基因變異,例如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發現BRCA基因異常,就有50%以上機會發生乳癌,因此具有2等親內乳癌家族史女性,年輕時就可以先藉由乳房超音波發現早期病兆。 -
乳癌患者憂成少奶奶 乳房重建找回自信常見手術分3類
癌症新知 / 乳癌3582亞東醫院形體美容中心主任湯月碧分享,先前1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年僅27歲就確診乳癌,經外科醫師診斷後執行左側乳房全切除術,雖然預後良好,卻也損失一側乳房,對妙齡女子而言實屬沉重。 -
美妝網紅崔咪挺過乳癌 重建手術不再為「少奶奶」所苦
癌症新知 / 乳癌5474「乳房重建不分年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許多乳癌患者切除乳房之後,個性變得封閉,缺乏自信,甚至不敢與另一半坦誠相見,人生變成黑白。 -
確診乳癌4期多數患者想放棄 研究顯示手術治療有幫助
兩性關係 / 女人幫3785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所有乳癌患者中,50歲以下被診斷出乳癌比例約為34.4%,而乳癌第4期患者占了其中的5.2%。張耀仁說明,第4期乳癌指的是超越乳房及腋下淋巴結的遠端轉移,常見轉移處有骨骼、肺臟、肝臟,甚至是腦部等。過去普遍認為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等方式,對第4期癌症患者的長期存活應無助益,因此多選擇姑息療法。然而,現今醫療的進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手術治療,甚至免疫藥物等,除了能大幅改善乳癌第4期患者的臨床症狀及生活品質外,亦能提高長期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