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健脾
-
冬季皮膚乾癢老年人首當其衝 中醫指導正確養護及食療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008中醫觀點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外在病源的6大因素,6淫病邪皆由外而入,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其中「濕」可分為內濕和外濕,內濕指的是身體內累積過多濕氣,代謝不平衡;外濕則指外在環境濕氣較重,兩者相互影響導致體內的問題由內而外爆發,累積的毒素和垃圾轉由皮膚排出,皮膚自然會發癢,容易引起溼疹和汗皰疹。 -
小腦萎縮症常見症狀別輕忽 中醫助6旬翁找回生活品質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254佑德中醫診所院長張賜興醫師指出,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因素可大致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因素主要與基因遺傳、DNA修復異常、生化酶缺乏,以及先天的身體免疫缺陷有關,免疫功能失調的患者往往約在40歲左右時出現症狀,具體的發作時間取決於患者的身體正氣強弱的狀況;後天因素則包括氣血虛弱、腎氣虛,腎氣虛可能與先天的體質有關,也可能是後天發生的;其他如車禍、外傷導致流血過多、病毒感染和疫苗注射等,都有可能引起小腦萎縮症的發生。 -
大雪養生!中醫推1茶飲暖身 按3穴位驅寒避疾強化免疫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151「大雪」是1年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3個節氣,周大翔中醫師說明,大雪節氣後是全年陰氣逐漸趨往最重的時期,到冬至那天,更是到達陰氣的巔峰。而從節氣轉變特色,可以歸納出氣溫逐漸寒冷的趨勢,在大雪節氣時期,處在亞熱帶地區的台灣尚未無時無刻都處於寒冷狀態,但此時一波一波來襲的寒流,反而讓氣溫變成一陣冷一陣暖的兩極狀態,對患有呼吸道過敏陳疾及心血管疾病者可說是一大挑戰。 -
天氣轉冷易咳嗽、皮膚乾癢! 網推秋季進補8食材緩解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3939隨著秋天的來臨,氣溫也隨著時間逐漸下降,在這樣涼涼的天裡,許多人想透過各種食材強化身體機能,抵禦天氣轉涼帶來的問題,因此我們就針對「秋季食補」相關話題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網友最愛的秋季進補食材有哪些!《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內「秋季食補」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秋季進補食材排行。 -
吃素也能進補嗎?補冬掌握3大要訣 為來年健康打基礎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568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林源泉強調,民眾只要把握「適當飲食」、「忠於原味」、「減少油脂」3個原則,就可健康補冬了,也呼籲民眾,對於進補有任何疑問,最好先諮詢合格專業的中醫師後,再選擇針對自己體質合適的藥材及方式進補,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
秋冬乾癬易復發!中醫師提醒乾癬患者 秋冬進補要注意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833中醫認為冬天寒氣束表,毛細孔閉鎖影響代謝功能,乾癬患者皮膚乾燥情況容易加重。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指出,乾癬可分為圓形塊狀、點滴型等不同種類和型態,由於皮膚組織增生過快,皮屑是最明顯的表徵,乾癬好發在四肢,前胸後背乃至全身,頭皮也很常見,嚴重時表皮呈現1層結痂厚塊,皮屑下的皮膚多是紅色的,往往睡醒後皮屑掉落很多,頭皮屑則猶如雪花片片,又稱為「銀屑病」。 -
寒露到來天氣轉寒!民眾容易腹瀉 專家:注意腹部保暖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658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意指白露節氣一過,穿衣就不能再赤搏露體,應注意足部保暖。中醫師賴睿昕說,隨著天氣轉涼逐漸增添衣物,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適度接受一些寒冷可以提高皮膚及鼻黏膜的耐受力。另外,秋季是腹瀉的多發季節,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 -
秋燥皮膚問題尤以濕疹、汗皰疹易復發 中醫治療重養護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18536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肺主皮毛」,指的是皮膚汗毛,台灣氣候較為潮濕,加上夏季寒涼食物吃的多,體內五臟六腑運行遭受阻礙,秋冬季節轉換時,體內代謝就會不平衡,原本應從正常管道排泄的濕氣和垃圾,改由皮膚路徑排出,進而導致皮膚發癢、紅腫等濕疹皮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