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多胞胎
-
擴大不孕症補助!蘇揆金句「3個有裁判」 預算無上限
兩性關係 / 不孕症2389為了增加不孕夫妻生育願望並減輕進行試管嬰兒之經濟負擔,行政院拍板從2022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 -
40歲以上為生育主力 專家建議:補助試管嬰兒增至6次
兩性關係 / 不孕症2785TFC台北婦產科生殖中心發現,有52%申請補助者都是40歲以上女性,需要取卵2次以上才能受孕。醫師建議讓這些台灣生產主力的夫妻,對於擴大補助應比照40歲以下,給予6次補助機會。 -
超音波彈性成像技術預測子宮頸閉鎖不全 降低早產風險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785曾小姐第一胎懷孕22週時,沒有感覺明顯的子宮收縮,但超音波下子宮頸長度已經變短,轉診到醫學中心經由陰道擴張器檢查發現子宮頸口已開4公分,經由緊急子宮頸縫合手術和安胎治療,努力撐到33週,還是提早破水生產。 -
不孕症擴大補助7月1日開放 預計每年2.8萬對夫妻受惠
兩性關係 / 不孕症587月1日衛福部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女性配偶未滿45歲,經醫師診斷不孕症,就能領取3次或6次,10萬至6萬元補助,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曾啟瑞表示,過去人工生殖補助嚴苛,導致成效不佳,不孕症在台灣盛行率有15% 左右,是嚴重被忽略的隱形問題。 -
出生不足1500公克腦麻風險增20倍 高危險妊娠應慎防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1599從數據上不難得知,腦性麻痺確實是早產兒常見的腦部受傷後遺症之一。美國杜克大學長期針對新生兒腦傷的臨床研究發現,寶寶早產、缺氧、出生體重不足,有較高比例發生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傷(HIE),若能把握出生後72小時內使用臍帶血回輸治療,病情可望獲得改善。 -
新手爸媽育兒慌 掌握睡覺和喝奶關鍵讓孩子頭好壯壯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774所謂「一暝大一寸」,新生兒出生後最重要的2件事情就是睡覺和喝奶,可見新生兒的照護著重於休息品質及營養補給。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哺育委員會的建議,母乳是足月產之正常新生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應於出生後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純哺育母乳約4至6個月大,在這段期間內(開始添加副食品之前),切記「不須」額外補充水分,以免占了胃容量而導致營養不良或是水中毒。嬰兒於4至6個月大時可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不建議純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 -
子癲前症易誘發生產死亡 7大高風險產婦應接受篩檢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083洪泰和表示,子癲前症指的是懷孕20周以後出現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肺積水、上腹痛、肝腎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嚴重頭痛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這些症狀在生產後就會緩解。 -
新生兒髖關節問題恐影響一輩子 初產婦是高危險群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567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陳文發醫師說明,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簡稱DDH),是種自母胎到出生、長大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導致關節不穩、半脫位甚至脫臼。以前所稱的先天性脫臼(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即是指髖關節完全滑脫的狀態,屬於最嚴重的類型。早期命名為「先天性」也不完全正確。事實上,DDH是種發育過程中,連續發生的慢性病態,如不給予導正治療,最終可能導致長大後跛行,造成終身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