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大腸癌篩檢
-
你有多久沒去健檢了? 預防性保健疫苗接種也不可缺漏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626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但是您有全方位瞭解自己的健康嗎?如何才能知道健不健康,首先就是要定期做健康檢查。若能再進一步做到預防保健,對於自己的健康,就能更全面性的保護。 -
憂疫情大腸癌篩檢回診只剩2成 國健署提腸保健康5技巧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749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國健署提供50至75歲民眾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臨床顯示,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
不到40歲就確診大腸癌第3期 醫師呼籲國人定期做篩檢
癌症新知 / 腸癌35641名年近40歲的藍先生,近1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但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但最近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北投健康管醫院做健康檢查,透過無痛腸胃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3期。 -
防疫解封健康不放鬆 國建署推4癌篩檢符合資格別錯過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981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也指出面對所有癌症的正確態度唯有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才能有效降低癌症死亡風險。 -
9成大腸癌由腺瘤性瘜肉演變! 「6大高風險群」愛注意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3530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約有90%是由腺瘤性瘜肉發展而成,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有機會找到大腸癌癌前病灶(腺瘤性瘜肉),檢查過程中並可同時切除,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
國人聞大腸癌色變! 醫師呼籲癌症篩檢「腸」識不可少
癌症新知 / 腸癌4148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表示,1次篩出2個大腸癌病灶,其實是非常罕見的狀況,楊老先生的腫瘤分別位於大腸的20公分與40公分處,大小為2公分及3公分,幸運的是都剛好位於大腸的左邊中下段,即乙狀結腸處,所以手術切除範圍還能控制在30公分內,若腫瘤異位就比較棘手,可能需要切除更多大腸,使剩餘的大腸功能受到影響。 -
提升大腸鏡偵測率清腸要徹底 檢查前3天應採低渣飲食
癌症新知 / 腸癌6043國人大腸癌發生率高,除了維持健康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外,主動安排篩檢,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大腸癌約有90%是由腺瘤性瘜肉發展而成,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有機會找到癌前病灶(腺瘤性瘜肉),檢查過程中並可同時切除,有效減少發生機率。 -
大腸癌好發於這些族群 50至74歲民眾國健署補助篩檢
癌症新知 / 腸癌3586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其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逐漸變大產生症狀。若是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出現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是腸道阻塞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