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大腸癌
-
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保健康! 北市推篩檢線上刮大獎開跑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4429癌症為台北市10大死因之首,發生年齡有年輕化趨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14年擴大癌症篩檢年齡,以降低癌症發生率,為鼓勵市民養成定期癌症篩檢習慣,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及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合作舉辦「健康特務行動:刮出你的身體密碼」癌症篩檢線上刮刮卡活動,凡居住台北市且符合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或口腔癌本次活動篩檢資格者,且於活動期間完成任一項篩檢,即可參加線上刮刮卡活動,獎項高達千餘名,未刮中者,還可參加「隱藏寶藏加碼獎」,有機會抽中首爾來回雙人機票及飯店住宿券,活動總獎金高達30萬元,趕緊揪親朋好友一起來篩檢! -
消化道出現微小警訊別輕忽! 醫籲掌握6徵兆及早揪癌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538545歲陳女士平日無明顯不適,僅偶爾出現腹脹與排便習慣改變,原以為是壓力或飲食所致。因家族有大腸癌病史,陳女士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門診安排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3顆大腸息肉,其中1顆無法用一般內視鏡切除處理。因此,張醫師運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完整移除病灶,術後病理檢查未見惡性變化,目前陳女士定期於門診追蹤,避免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 -
提早大腸癌篩檢有助降低死亡風險 台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癌症新知 / 腸癌13032糞便潛血檢查為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利器,台大醫院今(3)日公布最新研究報告,如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發生風險可下降4分之1,死亡風險降低4成之多。 -
衛福部擴大5大癌症免費篩檢服務 符合資格對象1次看懂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11067為強化全民健康防護,衛生福利部自114年起擴大推動「5大癌症免費篩檢」服務,包含子宮頸癌、口腔癌、乳癌、大腸癌及肺癌,今年(114年)截至6月11日止,已為316萬人次提供篩檢服務,相較於去年同期的260萬人次,增加了56萬人次,顯示民眾參與度提升。政府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定期接受篩檢,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降低癌症帶來的威脅。 -
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免疫療法納給付 接軌國際指引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6728免疫療法藥費昂貴,健保署24日宣布,今年6月起,給付「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早期三陰性乳癌」等癌友免疫療法,約有3400名癌友受惠,1年藥費支出約32.95億元。肺癌、大腸癌、乳癌名列111年新增罹癌人數排行榜的前3名,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免疫療法為癌症治療趨勢,為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近期積極導入免疫療法,提高癌症病人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並加速癌症病友精準用藥,以減輕經濟負擔。 -
口腔癌放化療後口乾舌燥、難吞嚥 中醫治療挺過黑暗期
癌症新知 / 口腔癌986760歲蔡先生是口腔癌患者,曾接受左臉腫瘤廣泛性切除與淋巴清除術,並取左側大腿皮瓣修復左側臉頰。儘管歷經完整放射線與化學治療,但在放射線治療中段開始便出現口乾舌燥,並隨著放射線治療進行而持續加重。放射線治療結束後症狀仍無緩解,感覺口乾無唾液,進食固體食物困難,幾乎無法吞嚥,只能喝流質補給品或者喝湯,連粥都喝不下去,胃口不佳,夜眠時因口乾而需頻繁起身喝水,卻又導致頻尿,嚴重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此症狀持續了3個月皆無改善,加上放射線治療與術後的頸部僵硬,更令其十分困擾。 -
大便潛血不要直覺是痔瘡而輕忽 醫提醒恐為大腸癌警訊
癌症新知 / 腸癌10061大腸癌早期無症狀難以防治,已連續多年蟬連台灣10大死因前3名,威脅全民健康。國健署今年起擴大篩檢對象,45至74歲以上國人可免費接受2年1次免費篩檢,為的就是及早發現與治療。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楊增慧副院長指出,早期大腸癌靠內視鏡切除病灶即可治癒,因此及早篩檢是為自身爭取更多治癒機會,千萬不可輕忽。 -
排便或放屁「氣味異常」恐大腸癌? 注意4大排便警訊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7513排便狀況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糞便的顏色、形狀,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都可能反映出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日常生活中密切關注排便情形至關重要。究竟有哪些排便警訊需要特別留意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排便警訊」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4大排便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