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延緩失智
-
每天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 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664許多研究顯示年輕、中年時的生活型態會影響未來的大腦健康,不愛運動的人到年老時,大腦的體積比較小、認知功能較差,腦部結構健康也下滑。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國人的生活形態,根據國健署今年剛公布的調查,近5成國人的身體活動量未達國健署及WHO建議,且每日平均久坐高達近6小時。 -
國外研究久坐不動增加失智風險 +10運動防大腦萎縮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002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2018年發表於PLOS ONE期刊,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35位非失智、45至75歲的中老年人,結果發現久坐與腦部內側顳葉厚度減少相關,而該區域主要為掌管海馬迴及記憶功能。推測久坐可能會減少腦神經新生、血管生成及神經突觸可塑性,並且增加發炎反應,而影響了海馬迴的健康。 -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7233依據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推估,至2019年底,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口,其中65 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約28萬人),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的影響,已經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然而,失智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民眾又該如何區分正常老化與失智呢? -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影像檢查有助及早發現海馬迴萎縮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082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失智症是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很多人常形容老了容易老番癲、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走路不穩、跌倒等現象,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就很容易忽略了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 -
疫情當前如何照護失智長者? 醫:「3動」缺一不可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029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109年最新調查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的趨勢。李嘉富主任說明,當大腦進入病變退化,並伴隨性情大變、妄想、幻覺和失去學習簡單事物能力等認知功能問題時,即可能為失智,得接受持續性協助治療。 -
聯合醫院與市立大學攜手 舉辦趣味運動延緩失智惡化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232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王素琴說明,為照顧在台北市的失智長者,設置5家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24處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提升失智社區服務量能,普及失智照護資源,讓失智個案及家屬可就近獲得服務資源,提供失智者及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建立可近、可用及有品質之失智症整合照護模式。 -
延緩失智症 從腸計議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192P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退化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症狀隨病程緩慢出現,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和步態異常,後期可能伴隨產生如失智症般的認知與記憶障礙,甚至衍生重度抑鬱和焦慮症狀。PD的成因至今未明,也尚無有效藥物進入市場。但與阿茲海默症的澱粉樣β蛋白(amyloid-β)沉積雷同,PD病人中樞神經中亦常見一種錯誤折疊的α-突觸核蛋白(misfolded α-synuclein,後簡稱mα-synuclein)沉積。然而,目前針對mα-synuclein蛋白開發的藥物,尚未見到顯著效果。 -
長輩多活動有益大腦健康 延緩失智失能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4749衛生福利部106年起推動「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希望透過手指操、醒耳操、肌力訓練等方式,有效預防及延緩失能,在眾多專家研究創新之下,截至107年11月,共研發639個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並設有2183個服務據點實施,涵蓋全台各縣市與偏鄉、離島等地區。嘉義基督教醫院則積極推展照護方案,透過簡易體操、懷舊、園藝、音樂等訓練,刺激老年人大腦,成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