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心理學
-
減低憂鬱症汙名感! 研究證實:宣導倡議可增求助意願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302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多年來面對憂鬱症去汙名化,董氏基金會幫助民眾「認識」、「覺察」憂鬱症是什麼、鼓勵「求助才是聰明」,邀請知名人士或有影響力的人現身說法,扭轉對憂鬱症的污名感,提高每個人對憂鬱症的認知才有可能進而產生因應策略。 -
相信就能做到! 心理師公開「ABC法」掌握幸福主導權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108農曆新年剛過,新的1年你是否為自己訂下許多新目標?不知道如何開始執行這些新目標,是否讓你感到有壓力?總會擔心焦慮於目標是否會達成?最新1項研究指出,不論你有沒有採取行動,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就能改善及促進心理健康。 -
改善青少年憂鬱 學校推「快樂課程」提高學生幸福感!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137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其中14歲以下的自殺人數近年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憂鬱是年輕人罹病和失能以及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學校推動「快樂課程」有助於幫助學童預防憂鬱!根據《BMC公共健康》期刊2022年1月發表的研究,以積極心理學和認知行為療法設計的快樂課程,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證實以校園為主、預防青少年罹患憂鬱和提高幸福感方案的有效性。 -
幫助不了個案!社工自我疑惑 諮商博士解析陪伴心理學
健康養生 / 好讀精選2483《陪伴心理學》一書描述著心理諮商師以陪伴的角色,來給予個案所需要的幫助。作者黃士鈞(又名哈克)在書中提到,「如果不能愛,那就關心;如果不能掛心,那就想念;如果不能想念,那就想起。如果情感沒有辦法流暢的傳給他,那就傳關心給他;如果不能幫到他的改變,那我來參與;如果不能參與,我就當個聽者就好。」 -
年輕人首遇流行病!受新冠疫情影響 易備感壓力情緒化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472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不過受病毒影響的不只有身體的症狀,你有留意到身旁的年輕人,這段期間容易喜怒無常,性格有所改變嗎?1份2022年9月發布於《PLOSONE》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盛行,可能會影響到人格特質變化,尤其年輕族群受影響最大,變得更情緒化,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合作性、信任感、和責任心都比較低。 -
歲末總檢討!目標都達成沒? 開啟美好新年請你這樣做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2441今年即將迎來尾聲,並準備迎接新的1年,回顧今年,展望明年之際,不妨也為自己創建屬於自己的To Be List(想成為清單),再來規畫明年的To Do List(待做清單)。在練習辨識感受、表達情緒的過程之中,開始練習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以及需要什麼。從核心出發,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再為這樣的自己,進一步設定適合採取的行動。 -
要投票了!選前焦慮選後憂鬱 「選舉壓力障礙」靠5招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274在11月26日投票日即將到來,而台灣的選舉相當頻繁,選舉前半年候選人們就開始各種媒體操作及造勢;同時已進入倒數計時,上個黃金週末,你曾出席過哪位候選人的造勢場合?往往到了選舉前衝刺的緊要關頭,即使平日對政治漠不關心的人,遇到選前的緊張時刻,也常會感到無比的擔憂,這代表著「選舉焦慮症」已悄然上身,身心狀況已陷於焦慮中。 -
行善不需要目的 隨手善舉具「傳染性」影響力超乎想像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083研究顯示,慷慨的行為具有傳染性,接受他人幫助、分享或捐贈者也會相對付出,將自己收到的善意向外傳遞。研究中也發現接受幫助的施者,在有機會幫助別人時,通常比較樂意,心情也會比較好,人在獲得別人幫助的時候,也會誘發善心去幫助別人,形成1個善行的循環。建議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善舉的民眾,從「關心」周圍的人開始,家人、同事、同學、朋友或公益團體關注的議題。打從內心給予幫忙,像是幫助焦頭爛額的同事買杯咖啡、倒杯水、公益捐款…等,從關心的角度就不會有過多的期待,且量力而為,避免讓善舉變成另1種壓力或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