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情緒穩定
-
女子患憂鬱症服藥未改善 直到出現癲癇就醫才知缺這個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3211名年輕女子被診斷出憂鬱症,直到日前出現癲癇到醫院就醫,才發現體內缺乏維生素B12。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劉修勳表示,維生素B12是構成神經的重要角色,可以幫助周邊神經的髓鞘形成,所以不足的話表現非常多元,舉凡神經相關疾病如手麻、腳麻、癲癇、憂鬱、認知功能失調都可能出現。 -
思覺失調症是慢性精神疾病 醫:穩定用藥可控制不復發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99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跟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只要透過藥物好好控制、穩定病情,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尤其,現在有長效針劑可以選擇,病友不用擔心服藥被發現,也可以省去經常往返醫院的舟車勞頓之苦,生活更安心。 -
疫情下確診者辛苦「照顧者」也難熬 心理師提暖心解方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2869過去我們關注確診者或居隔者的心理健康,卻忽略照顧者(同住父母或室友)可能因為生活受影響,對確診者指責「為什麼別人都不會確診,就你確診」等遷怒言論。臨床心理師建議,照顧者可找親友協助,不論是經濟援助或是輪流照顧都可以,且雙方應該要互相體諒,如溝通時經常措辭嚴厲,可改用寫字方式。 -
2大婦科疾病成不孕常見因子 生殖科技不斷突破求生機
兩性關係 / 不孕症3137台灣引進試管嬰兒科技已滿37年,備孕6年無法懷孕的張媽媽,35年前找上試管嬰兒之父、現為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執行長曾啟瑞醫師求子,經治療後成功誕生1對雙胞胎。而女兒張小姐,過去月經週期就不正常,在備孕3年無果後,經媽媽提醒,才31歲的她就決定去不孕門診求診,經檢查發現自己和媽媽一樣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曾啟瑞醫師透過藥物調整代謝,加上改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幫助張小姐回復正常排卵後,1次試管療程後就順利懷孕! -
孩子如何教養?爸媽壓力大! 和孩子一起運動可解難題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714月4日兒童節是屬於小朋友的節日,在這個歡慶的節日,如何與孩子良性互動,也是許多家長面對的課題。最新調查發現,孩子教養為父母最大壓力來源。 -
女性25至35歲是黃金生育期! 男人也要把握40歲以前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784考量生育風險及胎兒健康、父母養育年齡的準備度、合適性、情緒穩定性等因素,國民健康署鼓勵女性於25歲至35歲之間完成生育規劃,男性則建議在40歲以前完成。 -
跨年北部氣溫下探1字頭! 北市府跨年防疫準則看這裡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29822021年的最後一天天氣如何?氣象局預測顯示,跨年當晚,雙北的氣溫為14°C至16°C,陰天,屆時想必是寒氣逼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都要穿上;穿著上可考慮多層次穿著(例如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的外套,且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的衣物。 -
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 產後憂鬱症高風險族群是妳嗎?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610婦女生產後容易產生情緒低落或心情不穩的狀況,這些現象大多在幾天後就會消失,但也有少部分症狀嚴重的個案,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與照護。臨床統計約有70%~80%的婦女在產後出現程度不一的情緒困擾,有10%~20%的婦女則會出現產後憂鬱症。根據兒福聯盟調查,超過6成的新手媽媽不考慮再生小孩,這顯示了生兒育女對現代婦女來說,的確是沈重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