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排便習慣
-
3期腸癌婦怕染疫不回診 拖到肛門流膿就醫發現已第4期
癌症新知 / 腸癌4397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為國內10大癌症之冠,但篩檢量已經降低15%。楊純豪教授表示,臨床發現近年疫情造成民眾篩檢意願下降,更有2成患者可能延誤治療,晚期確診比例可能上升。 -
排便習慣改變驚見大腸腫瘤阻塞 支架免除人工肛門之苦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264正常情況下,腸道會自行蠕動且管腔內有足夠大的通道,使腸內容物(如食糜、糞便、腸液、水份等)順利通過,但若腸道因腸扭結、腸沾黏或受腫瘤壓迫等,造成腸內容物堵塞於腸腔,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即可能發生腸阻塞,進而出現腹脹、腹絞痛、排便量減少、血便等症狀。 -
經血量變多、四肢瘦小腹隆起? 原來是子宮長了肌瘤!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3161子宮肌瘤是長在子宮組織中異常的良性肌肉瘤,在台灣育齡女性發生率接近2至3成,且多隨年紀增長而變大,在停經後因荷爾蒙的改變可能會減小體積。 -
痔瘡雖小卻讓人疼痛難耐、坐立不安 專家教你如何預防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86759歲傅小姐,為痔瘡所苦已多年。這個月以來,症狀益形惡化,幾乎每次排出稍微堅硬的大便,鮮血即會染紅整個馬桶,而且脫出的痔瘡必須用手推回才能恢復原位。這幾天情況變得更加嚴重,本來脫出的痔瘡還能用手推回,現在卻推不回去,因脫出的痔瘡而感到疼痛且坐立難安,進而至奇美醫學中心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亘毅門診求診,經黃醫師診斷傅小姐為第4度混合痔。 -
防疫解封健康不放鬆 國建署推4癌篩檢符合資格別錯過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800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也指出面對所有癌症的正確態度唯有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才能有效降低癌症死亡風險。 -
莫名感覺腹脹、食慾變差 不是消化問題竟是卵巢癌末期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4180卵巢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高峰大約在50至60歲,是婦科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卵巢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要到腫瘤變大影響周遭器官、或形成腹水時,才會出現症狀,可能的症狀包括腹脹、背痛、頻尿、骨盆不適、月經異常、性交疼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等,黃家彥醫師說,等到出現症狀時大部分都已經是卵巢癌晚期,是相當棘手的癌症。 -
待疫情控制穩定之後 醫:記得趕快接受這項檢查不能拖
癌症新知 / 腸癌2730但張先生耳聞長輩或朋友說大腸鏡過程會相當疼痛,因此醫師一提到大腸鏡,馬上就要求要做無痛式的,但因張先生本身有慢性氣喘,平常就需要用到支氣管擴張劑,因此無痛式的靜脈麻醉亦有一定風險。正在猶疑不定時,醫師解釋和安撫張先生「即便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也可以利用一些穩定輕柔加上灌水等內視鏡技巧,以減輕施作過程中的不適。」張先生考慮後決定接受一般大腸鏡。 -
長期便秘會引口臭! 拚命刷牙不夠還要做到4習慣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2722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中醫認為便血多屬胃中積熱或濕熱蘊結,一般因過食辛辣食物,導致熱積於胃,積熱上擾,會使口腔有口苦或口臭,若積熱向下則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嚴重者損傷腸胃的血管,血液隨大便而出而為便血,或是過度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濕熱結於腸道,而導致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