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生活習慣
-
不讓心血管悲劇重演! 提早篩檢「遺傳地雷」趨吉避凶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184「醫師,為什麼我爸爸50歲就心肌梗塞,我哥哥45歲也中風,明明我們家都很注重健康啊?」這是心血管門診中經常聽到的疑問。當一個家族中接連出現心血管疾病,很多人會歸咎於共同的生活習慣或環境因素,但真正的元凶可能藏在基因深處。 -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554你是否曾經一夜醒來,突然覺得自己老了許多?這並非錯覺!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最新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老化》的突破性研究顛覆了傳統認知,發現人體衰老並非緩慢線性過程,而是在兩個特定年齡段發生「斷崖式」老化:平均在44歲和60歲左右。 -
國衛院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 籲40歲開始預防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7065在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國衛院宣布,與近40名專家學者、臨床醫師攜手撰述《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此為台灣第1份完整失智症風險管理工具,提出「護腦5守則」,提醒國人40歲就應做好「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
幽門螺旋桿菌經口傳染! 避免共杯共食、少醃漬和菸酒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067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
罹患乳癌是健康警訊!休養或上班? 抗癌思維應全方位
癌症新知 / 乳癌4099台中56歲李小姐確診乳癌後,化療期間十分糾結「到底該好好休息,還是繼續工作?」不免會擔心癌症治療會人變得虛弱,這同時也是許多癌友的煩惱。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指出,這個問題牽涉到更深層的思考:「乳癌治療是否真的讓身體更健康?」其實沒有唯一答案,必須依照癌友的身體狀態、工作性質與經濟條件而定,掌握乳癌治療不僅是腫瘤縮小,更是生活重啟的契機關鍵,李小姐在聽了醫師的建議決定調整生活習慣,專心對抗癌症! -
高齡長輩身高悄悄倒退嚕? 小心骨質疏鬆讓銀髮族變矮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855一位65歲糖尿病患者在女兒陪同下就診,女兒發現父親半年來身高變矮且持續背痛不適。經X光檢查發現胸腰椎交界處有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骨密度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經過近兩年持續治療,患者骨密度已接近正常值,背痛情況也大幅改善。許芷瑜醫師指出,人體骨質在20~30歲達到最高峰後,便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的自然老化,但透過適當預防措施可以減緩骨質流失速度。 -
農曆7月看到壞東西長針眼? 網友揭9大成因別怪力亂神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6922許多人都曾有過長針眼的經驗,眼皮紅腫、疼痛,甚至冒出硬塊,不僅影響外觀也帶來日常不適。事實上,許多看似無害的生活習慣,都可能悄悄埋下「針眼地雷」。本文整理出網友最常提到的9大長針眼原因,一起來看看哪些習慣容易導致針眼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長針眼原因」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9大針眼元凶有哪些。 -
調整走路姿勢竟能緩解膝蓋疼痛 個人化步態訓練助減壓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775隨著台灣逐漸邁入超高齡社會,退化性膝關節炎已成為中高齡族群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40歲以上民眾有近四分之一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許多人長期依賴止痛藥物或面臨手術換關節的命運。然而,美國猶他大學領導的最新研究為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僅調整走路時的足部角度,就能達到與藥物相當的止痛效果,甚至延緩軟骨損傷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