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病人自主權
-
世界安寧日 花蓮慈濟心蓮病房宣導病人自主權利法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359過去20年來在照顧末期病人上,發現很多都是由家屬代為決定未來醫療處置,但病人依靠維生醫療維持生命,是病人、家屬所希望的嗎?若是事先在病人意識清楚情況下做出決定,可以化解未來可能遇到的長期照顧的困境,也讓病人擁有善終的權力。 -
善終《病主法》仍不完善 僅1家預約時即可安排諮商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919《病人自主權利法》於今年年初上路,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可以預立醫療決定,如果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狀、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等條件,就可以依照原先預立醫療。醫療機構或醫師在經過2位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之醫師確診,並經緩和醫療團隊至少2次照會確認,得依其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 -
國內第1例孕婦肝臟移植 術後成功誕下寶寶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322林口長庚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表示,肝臟移植手術複雜且屬高風險,如果在懷孕的狀態下進行,另需考量胎兒的安全性,確保術中胎兒心跳、血壓穩定,否則可能導致胎死腹中。不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孕期中接受肝臟移植手術者,全世界只有5例,其中僅2例順利生產,台灣過去也無這種案例。由於難度極高,一般不建議孕婦接受移植手術,而是直接引產。 -
顯影腦部運動空間區塊 家屬可望與植物人溝通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2835根據資料顯示,植物人誤診率高達40%,藍亭說明,過去國內外經驗更指出,有2成以上患者的意識程度與常人差異不大,可清楚聽到及看到周遭一切,對自己的身體也有感知,但他們卻因為誤診而被當成沒有知覺的患者對待。目前國外已有研究,訓練患者想像特定情境表達喜歡與不喜歡,並透過腦部造影技術觀察患者的大腦皮質變化。 -
譚艾珍攜女預立醫療決定 彼此見證不留遺憾
健康養生 / 名人健康2555譚艾珍和女兒歐陽靖一起預約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與弟弟、侄兒一同了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精神與條文規定,並互為見證人,完成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譚艾珍表示,自己和女兒都簽署了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在《病人自主權利法》公布後,了解這是一部完全以病人為主體的律法,更完善的讓每個人提早為自己的臨終照護做決定。 -
醫病糾紛難解套 盼病主法上路能改善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841台灣醫病和諧推廣協會理事長黃鈺媖認為,近年來台灣的醫病關係雖有成長,但緊張對立、不理性的暴力事件仍時有所聞,如何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讓醫生、病患家屬及社會獲得三贏,成為當務之急。 -
為求尊嚴善終 她與媽媽共簽預立醫療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8615謝爸爸生前住院時,求生意志堅定,向醫師表達願意接受積極治療,也選擇了氣切,但最後卻在極端痛苦下,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這令家人相當不捨與難過。為此,他的另一半與女兒決定不要走這一遭,簽署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 -
看病前先做好準備 「就醫3問」有助醫病溝通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3953看病問問題可是一門學問,不少病人就診前滿腹問題,但進了診間、看到醫師,卻一句話也說不上來。國民健康署設計「就醫提問單」,希望民眾成為會看病的病人,也讓醫師更加瞭解病情,確實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