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血壓值
-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526至於已經被判定為高血壓的患者,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的調查,高血壓患者中可以將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的比例不高,僅約30,距離及格邊緣很遠。其實無法良好控制血壓,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生活型態沒有適當地調整,尤其是飲食習慣這個部分,沒有好好的吃、沒有吃對食物。 -
擺脫脂肪肝糾纏 胃腸肝膽科醫師提醒5大重點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862「飲食習慣絕對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脂肪都是我們自己吃進去的!」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控制飲食其實不難,只要把握好「多吃天然蔬果及低脂肉類」、「減低攝取糖分與飽和脂肪」兩大原則,就算是跨出了第一步。 -
高血壓患者動起來! 日行萬步幫助降低血壓值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203實驗的5個月內,參與者平均每天步行7,500步,每天步行數較多的人血壓明顯較低。在同步考慮其他因素後,研究員發現,每天走1,000步,收縮壓值約可降低0.45毫米汞柱,也就是每天走1萬步以上的人,其收縮壓要比每天5,000步的人低了2.25毫米汞柱。 -
用藥NG行為「補吃」最常見 專家提供建議避免副作用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945謝蕙霞藥師指出,「補吃」是3大用藥NG行為之1,也是造成病情控制不好的主因,如有類似情況,應要掌握「時間切半」原則。例如,醫生指示4小時吃藥1次,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距離2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 -
以血壓、頸動脈流速為指標 可評估罹患失智症風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949莊紹源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探究頸動脈流速與腦血管疾病之關聯性,先前研究結果指出,出現較慢的總頸動脈流速時,發生缺血性中風的可能風險較高。頸動脈流速為民眾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的測量數值,包含總頸動脈、內頸動脈、外頸動脈等。研究人員分析內頸動脈流速當中的「尖峰收縮流速」、「末期舒張流速」等2大指標,並透過簡易認知功能量表來評估受試者的認知功能。 -
高血壓用藥仍起伏不定 導管治療有助穩壓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773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國內目前有近500萬名高血壓患者,卻有3分之1不知道自己血壓偏高,即使得知罹病,能妥善控制的患者比例僅3至5成。 -
得舒飲食獲研究證實 降血壓效果不輸藥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590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目的是希望了解運用食療是否能達到藥物降血壓的效果,因此,研究中找了412位年齡介於23至76歲,有高血壓症狀的成人作為實驗對象,測量後發現他們的收縮壓大約都在120至159mm Hg,舒張壓則在80至95mm Hg之間,而他們都還沒有服用降血壓的藥物。 -
血壓控制新標準 高風險族群應降至130以下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635針對心血管患者、腎臟病患者及大於等於75歲的高齡患者,以AOBP測量的目標值應降到收縮壓120毫米汞柱以下。若是以傳統血壓測量,也應該降低到130毫米汞柱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