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阿茲海默症
-
國衛院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 籲40歲開始預防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5853在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國衛院宣布,與近40名專家學者、臨床醫師攜手撰述《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此為台灣第1份完整失智症風險管理工具,提出「護腦5守則」,提醒國人40歲就應做好「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
秋老虎發威!醫示警高溫不只會中暑 「熱腦」恐致失智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6556時序入秋,仍高溫炎熱。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高溫可能傷腦,如果體溫超過40℃,腦部血流與細胞代謝會失控,造成腦水腫、神經傳導錯亂、癲癇、昏迷。中暑患者若腦部受損,即使康復也可能會留下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差等後遺症。 -
女性失智風險高於男性! Omega-3缺乏成為關鍵因素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957隨著全球高齡化問題加劇,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最常見類型)的防治已成為各國醫療體系的重要課題。根據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統計,目前美國已有超過6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近乎翻倍。 -
早期失智症狀易與老化混淆! 亞東推動雙軌新照護模式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5086在台灣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重壓力下,許多家庭需同時照顧長輩與撫養子女,一位82歲的嘉義朱老先生因記憶力退化讓家人擔憂,與家人清晨搭首班高鐵北上,前往亞東醫院記憶整合門診。患者在半天內完成跨團隊評估,包括神經醫學部、精神科、藥學部等專業單位,以及個案管理師的衛教與照護建議。家屬感動表示,這次來就診,原本只是想了解病情,沒想到半天內就獲得清楚又有方向的說明,整個醫療團隊讓人安心又放心。 -
新版圖文「失智症10大警訊」淺顯易懂 生活中趨吉避凶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7885隨著人口老化,失智患者逐年增加,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推出更新版「失智症10大警訊」,除了常見的記憶力變差,如果在家裡時,常將物品放在不合理或不恰當的位置,而找不到,或是語言表達、書寫出現障礙,均屬於失智警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為多種病因的症狀組合,因此症狀也多樣化,為此重新整理10大警訊、預防文宣,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傳遞給民眾,希望民眾掌握風險因子、提早辨識警訊,從日常生活保護大腦健康。 -
解開身體密碼! WGS全基因檢測能預知未來健康風險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4748多數人對基因檢測的印象,仍停留在「看看有沒有遺傳疾病」。但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醫療技術部王松惠經理而言,這項檢測的意義,遠比想像中更深。擁有41年護理經驗的王松惠,談起進行全基因體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檢查的契機時說道:「看見年邁的父母每天都服用一堆慢性病藥物,讓我經常思考,當我走到人生晚年階段,是否也會重蹈覆轍?」作為護理人員,她見過太多病人在「用藥」與「副作用」之間艱難拉鋸;而作為家人,也希望親人能比自己這一代更早看見自己的身體輪廓,不必走太多冤枉路。
-
北醫附醫完成北市首例 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療法抗失智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5103面對高齡化社會浪潮,失智症成為台灣重要公共衛生議題,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已超過35萬人,其中7成是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積極引進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療法,本週為首位病人完成治療,同時也是台北市大型醫院的首例,開啟早期診斷、早期介入新篇章。 -
睡太多也會傷腦? 研究:睡超過9小時認知能力恐下降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819睡眠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生理機制,但每晚要睡多久才能夠保護大腦健康呢? 睡得越多就是越好嗎?董氏基金會提醒,適量睡眠才能有效守護大腦健康。根據2025 年4月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期刊》的研究指出,每晚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可能會出現認知能力下降的情況,這情形在憂鬱症患者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