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飲食衛生
-
避免中秋節腸胃炎來攪局 醫師提醒烤肉記得掌握這4點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871時序雖已入秋,但由於天氣仍較為炎熱,民眾在燒烤時,若未注意食材保鮮,容易孳生大量細菌,吃下肚後便可能因攝入致病細菌或病毒,導致急性腸胃炎;陳祖儀指出,雖然腸胃炎屬自癒型疾病,正常情況下,經休息多可好轉;但若出現劇烈腹痛、頻繁嘔吐及腹瀉,甚至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暈眩等情形,即須盡速就醫。 -
因應端午節啟動稽查專案 為保食安挑選粽子食材有眉角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2679食藥署副主任蔡佳芬表示,端午節是3大傳統節慶之1,但適值炎夏,在食物保存及衛生環境上,如有疏失,就容易引發食物中毒,因此,有必要啟動稽查專案。 -
腎臟移植需要知道哪些事? 圖解說明1次幫你搞清楚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339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教授指出,腎臟移植能幫助患者脫離洗腎的羈絆,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也有助於降低醫療支出。台灣的腎臟移植技術已相當成熟,接受腎臟移植五年後,患者存活率高達93%,而且有超過85%的移植腎臟仍然具有功能。隨著免疫抑制劑的進步,有超過半數的移植腎可以存活15至20年以上。 -
幽門螺旋桿菌不追蹤治療 再次檢查竟成胃癌後悔莫及
癌症新知 / 胃癌3991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此案例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未積極接受除菌治療之外,受檢者平日飲食偏愛吃重鹹、醃漬物,也提高了罹患胃癌的風險。台灣近年來因飲食衛生環境改善,感染幽門桿菌的盛行率大幅降低,大多數已感染患者沒有症狀,約有15%機率會形成為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相對也會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恐導致胃癌 研究:風險高出5.6倍
癌症新知 / 胃癌3160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胃癌是因人體胃部黏膜細胞異常增生繁殖所致,屬多因素疾病,主要起因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胃部慢性發炎,進而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或產生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最後惡化為胃癌。 -
他1天腹瀉19次快虛脫 國內首見超級傷寒病例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950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該名男子為國內第1例「超級傷寒」患者,實驗室檢驗時依基因定序及抗藥基因比對結果,確定個案於巴基斯坦感染,為國內首見的廣泛抗藥性傷寒菌株。 -
男子長期貧血又腹脹 原來是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342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慢性貧血的原因與血球原料吸收不足、體內造血、血球溶血、血球流失有關,如果感染幽門桿菌,就會造成血球流失及血球原料吸收不足的問題,進而引發貧血。胃幽門螺旋桿菌是1種在人體胃內的微生物,人體受此菌感染後通常會終身帶菌,引發慢性發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胃炎,也可能引發全身慢性發炎,則造成免疫反應。 -
老翁不明原因黃疸 竟是急性E型病毒性肝炎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494360幾歲的賴先生年初因疲倦、噁心、嘔吐、胃口不佳、厭食及頭痛,合併茶色尿、皮膚蠟黃等症狀而緊急就醫,檢查報告一切正常,但黃疸升到14.82居高不下,加上肝功能異常,最後才確診為國人少見的急性E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