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高燒
-
猛爆性肝炎、白血球數異常增高! 醫示警血癌可能風險
健康養生 / 名人健康7813沈玉琳住院時,一度傳出猛爆性肝炎,肝指數爆表,三總醫療團隊則初步認為與血液疾病有關,安排骨髓抽取、骨髓切片檢查,目前狀況穩定,肝腎功能恢復正常,另著手給予化療,並評估骨髓移植。蔡承宏進一步指出,臨床就收治過多名肝功能異常者,進一步檢查發現,白血球數異常增高,經切片檢查確診為血癌。 -
類鼻疽潛伏期最長可達21天! 類鼻疽治療以抗生素為主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4593颱風過境,看似風雨停歇、積水消退,但健康風險並未隨之遠離。類鼻疽(Melioidosis)這個疾病名稱,在颱風季節後特別需要我們的關注。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國內累計35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2例死亡,提醒大家不能掉以輕心。 -
黃疸恐是肝膽發出求救警訊!5症狀別大意 醫師揭3成因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5338每年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而當肝臟發炎厲害的時候,即會出現黃疸表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璞表示,黃疸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症狀,而非單一疾病。當皮膚、眼白、甚至尿液出現明顯發黃時,這不僅僅是皮膚顏色的改變,更可能是身體健康亮起紅燈。 -
夏日別來無「恙」? 出入這些場所當心恙蟎幼蟲找上你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5177現年65歲的陳先生患有糖尿病,平時接受口服藥物控制。今年4月中起,他每天發燒至39℃、有畏寒、頭痛、以及咳嗽狀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蔡宛庭指出,經診斷發現可能是陳先生清明節返鄉掃墓、處理雜草,或是到山上健行時所染上的「恙蟲病」。 -
中暑了嗎?你是中「陰暑」還是「陽暑」? 中醫解迷思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7601天氣愈來愈熱,很多人光是坐著不動就汗流浹背,覺得渾身無力、提不起勁,懷疑自己是不是中暑了?不過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一定算是中暑;但在中醫眼中,這很可能是「陰暑」上身。無論哪種中暑,暑邪都容易損傷體內津液,因此平時可以多補氣養陰,如山藥、紅薯等溫補食材,也有助恢復體力、預防暑氣傷身。 -
9歲男童高燒不退長出「草莓舌」 醫確診是猩紅熱作怪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46799歲的奇奇連續多日發燒,家人雖有陸續帶他至診所求診,卻遲遲未見改善,且他的身體開始出現粗糙的紅疹,手指開始脫皮,因此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當時奇奇也合併有咽喉疼痛、扁桃腺紅腫並化膿以及「草莓舌」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李致任醫師安排咽喉培養檢查,發現感染A群溶血性鏈球菌,確診為猩紅熱。給予抗生素治療後,奇奇3天退燒,紅疹也逐漸退卻,恢復情況良好。
-
膽結石未及時治療 7旬翁竟併發感染性肝膿瘍險敗血症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3651名年近7旬、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的男性,因右上腹疼痛及高燒送醫,經診斷為急性膽囊炎,治療後返家休養。不料1個月後病情急轉直下,再度出現腹痛、黃疸,伴隨深色尿液、反覆高燒及畏寒等症狀,入院時甚至已有嗜睡現象。經診斷確認為「膽結石導致膽管阻塞,進而引發肝囊腫(俗稱肝水泡)二度感染形成肝膿瘍」,所幸在接受內視鏡取石與膿腫抽吸治療後,病況逐漸穩定。 -
新冠變異株不可輕忽! 居家儲備5大防疫物資有備無患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774近期國內COVID-19疫情再度出現升溫跡象,根據疾管署公布數據,近2週社區新增通報病例明顯增加。疫情預估將於6月底、7月初達到高峰,單週新冠就診人次可能上看5.5至6.5萬人次。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別呼籲民眾提高警覺,趁早備妥家用常備藥品與基本防疫物資,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健康、守護家庭,建議居家應自主儲備以下基本防疫物資,適量備用、切勿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