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ADHD
-
孩子有過動症不必慌張 藥物治療配合生活輔導能改善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676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王彥欽醫師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ADHD,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症狀的嚴重程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 -
孕媽咪別忘體重控制 準媽媽孕期過胖恐影響胎兒腦發育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838研究是由紐約大學Grossma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這項研究將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大腦前額葉皮質和前島的變化聯繫在一起,腦部這2個區塊是影響人類決策和行為的關鍵,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和暴飲暴食有關。 -
孕婦曝露在電磁波環境 恐增加孩子日後過動症風險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977位於加州奧克蘭的Kaiser基金會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De-Kun Li博士表示,擔心輻射會影響胎兒健康的孕婦,最好盡可能減少懷孕期間待在電磁波環境中。 -
孩子過動注意力不集中 醫:問題可能出在鼻過敏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690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過敏一直以來是困擾台灣兒童的一大病症,其中,所謂的過敏性鼻炎在學齡兒童間的罹患率更高達3成,數據相當驚人。而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不外乎鼻子搔癢、打噴嚏、鼻塞或流鼻水等,且經常性發生頭部脹痛、難以專心,而這也就不難解釋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關聯了。 -
中研院發現過敏、貧血與飲食不當 恐增罹患過動症風險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802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員指出,過動症的正式名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簡稱過動症),為兒童常見的神經生理疾病,在台灣盛行率達5%至7%,致病原因多重且不明。醫學界對ADHD的研究報告很多,主要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遺傳及腦傷等,以致出現神經精神癥候,症狀包括:過動、衝動與不專心等3大核心。 -
家有過動兒爸媽好苦惱 醫:治療應多管齊下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751吳俊漢指出,通常孩子必須在12歲以前含括多項症狀、行為發生的場域至少超過2個以上,如在家中、學校與安親班等不同情境的表現皆一致,並且症狀持續期間必須大於6個月以上,且確實對生活、學習造成干擾才會在專業判斷下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共同行動模式 陪ADHD家庭走出低潮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4019陳媽媽的大女兒讀小一時,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被老師孤立,同學將她的書包丟到操場,轉學後情形更糟,被同學辱罵是班上的細菌;上國中因功課跟不上而情緒崩潰,竟當眾拿美工刀自殘。談起這段痛苦與煎熬,陳媽媽仍潸然淚下,也自責自己認知錯誤、觀念不對,並未依照醫師指示,讓孩子服用「利他能」,以致延誤治療 -
小孩過動該治療? 注意力不集中恐鼻過敏惹禍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068鼻過敏會導致鼻塞、鼻子癢、打噴嚏等症狀,由於鼻塞,學童老是昏昏沉沉、精神不濟,學習嚴重受干擾。李宏信根據門診觀察發現,不少鼻過敏學童接受治療後,不只鼻過敏獲得改善,專注力也提升,恍神、過動情況大為緩解。但雙親帶著鼻過敏的小孩到處求醫,因治療無效,且常復發,病童辛苦,雙親也感到無奈,因此盼能找一個可治療鼻過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