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乳房腫瘤
-
阿嬤切除乳房卻痛肩膀 醫師阻斷神經助復元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3119莊淨為表示,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統計,大約有20%到30%的乳癌患者,在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3個月到半年,傷口及臨近組織疼痛仍有持續或加重現象,便需懷疑是否為「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有別於淋巴水腫的腫脹不適,病人的傷口部位及腋下至手臂內側會有不同程度如火燒、蟲爬、刀刺、電擊般的疼痛,也有患者因疼痛與神經問題使手部活動受阻、肌肉萎縮,加上疼痛慢性化,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
乳篩工具有7種 黃星華醫師健康開講說分明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5508乳癌可藉由「分期」界定癌細胞在體內的範圍,第0至3期都屬於早期乳癌,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都有70%以上,但進入第4期後存活率大幅跌至24%,證明「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對於病情控制有重要的影響。目前乳房篩檢的工具分7種,其功能性不盡相同,黃星華簡單分析各個方式的原理及優缺點,讓處於不同年齡、風險族群的民眾能充分了解,並選擇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篩檢方式。 -
講座報名/聞乳癌色變 黃星華醫師教防治之道
癌症新知 / 乳癌28495月4日星期六下午,財團法人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將邀請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星華醫師,到講座現場為大家主講「乳房腫瘤之篩檢及乳癌治療後之追蹤」。 -
乳房腫瘤擱置3年 大如人頭恐癌變
兩性關係 / 女人幫3757腫瘤拖延就醫,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39歲未婚上班族陳小姐,3年多前發現左側乳房腫大,因個性內向,自己尋求偏方,沒想到乳房腫瘤越來越大,最後大至人頭般,直徑長達25公分、重逾5公斤,加上撐破皮膚、血流不止、潰爛且發臭,才趕緊就醫。 -
讓機器幫助呼吸 提升乳癌放療精準度
癌症新知 / 乳癌2453呼吸時,胸部隨著呼氣吸氣而起伏,這是再平常不過的生理現象,但對於乳癌、肺癌患者而言,接受放療過程中,都得小心呼吸,深怕一不小心,讓呼吸起伏所造成的照射誤差,使得正常器官暴露在放射線的危險中。國內醫界引進「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讓機器協助呼吸,可大幅降低心臟遭放射線劑量汙染的的風險。 -
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 標靶治療存活率高
癌症新知 / 標靶治療67儘管屬於早期HER2乳癌,癌細胞尚未轉移至淋巴結,但張小姐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瀏覽許多相關文章後,得知像她這類癌友如果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就能大幅降低日後復發轉移風險,但礙於健保給付規定,她的狀況無法適用健保給付。但為了不讓老媽媽為她擔心,也給自己一個活下去、安心的機會,她決定自己救自己,積極治療使用抗HER2標靶來預防復發。用藥之後,迄今7年並未復發轉移。
-
乳癌防治不分年齡 恩主公醫院釋出免費篩檢
兩性關係 / 女人幫4046根據衛福部統計指出,每年有逾萬名女性罹患乳癌,且初次診斷為女性乳房惡性腫瘤者,44歲以下的女性佔罹患乳癌者近兩成。恩主公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劉曉東表示,患者如本身的BRCA1或BRCA2的基因變異較多,且因年輕,腫瘤細胞表現較活躍,容易受賀爾蒙影響,新增的血管也較旺盛,而癌細胞也越容易轉移,因此年輕女性罹患相同期別乳癌的死亡率較年長女性高,年齡每下降1歲,死亡率增加4至5%。 -
婦癌篩檢不能等 「熊讚」擔任防癌一日志工
癌症新知 / 乳癌3401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為照顧女性市民健康,臺北市加強進行癌症防治,106年臺北市癌症篩檢統計資料(截至8月30止),共有79866女性參加乳癌篩檢,篩檢人數較去年同期成長了13.99%,為6都第一。